[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2545.1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1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嘉;尹强;陈彦;卿辉斌;刘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电子 调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通过冷却系统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一般冷却系统是利用冷却液将发动机的热量带到散热器进行散热,经过散热器散热后的冷却液温度降低,然后回到发动机发热处再次吹热,如此循环往复。而在冷却系统中调温器是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功能是通过感应冷却液温度,控制发动机冷却液的大、小循环,以保证内燃机经常在最佳的状态下工作。当冷却液温度在设定值以下时,调温器将通向散热器的通道关闭(即大循环关闭),冷却液经小循环返回到发动机。当冷却液温度升高到设定的温度值时,调温器将通向散热器的通路打开,冷却液以大循环返回发动机,即经散热器散热后返回,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现有的发动机调温器一般都是采用一种石蜡结构的机械式调温器,这种调温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石蜡融化膨胀的特性来推动主阀门。当发动机水温低时,调温器的主阀门关闭,发动机冷却液不走大循环;当发动机水温高时,石蜡在调温器蜡包内融化,推动其内的推杆移动,带动调温器主阀门打开,发动机冷却液走大循环。此种石蜡调温器的工作都完全依靠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进行控制,不能根据发动机实际的工况来调节调温器主阀门的开启程度,也就不能实现精确控制发动机的水温,不利于发动机油耗及排放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实时温度状态,精准控制调温器的主阀门开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包括调温器盖、与调温器盖配合的位于大循环水路上的主阀门、与主阀门固定连接的蜡包,在所述的调温器盖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小循环出水口;在所述的主阀门的下面设有弹簧和支架,该支架与调温器盖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下端固定在支架上,上端向阀门关闭方向顶住主阀门;在调温器盖内设有带加热元件的推杆,该带加热元件的推杆的上端与调温器盖连接固定,下端插入蜡包中;所述的带加热元件的推杆与汽车的ECU电连接。
在所述的调温器盖上设置有与ECU电连接的插头,该插头通过导线与带加热元件的推杆电连接;在主阀门上设有密封胶套;在带加热元件的推杆在与调温器盖的连接固定部位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现有调温器的功能基础上设置了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由车载ECU控制。而ECU则通过发动机中的各个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控发动机的温度情况,来调整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控制蜡包的膨胀程度,从而达到了对于调温器主阀门的主动、精准控制。另一方面,在加热元件无法工作时,调温器盖中流过的冷却液也能使蜡包膨胀,实现开启主阀门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阀门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5是阀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ECU控制逻辑示意图;
图7是ECU控制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子调温器,包括调温器盖1、与调温器盖配合的位于大循环水路上的主阀门3、与主阀门钎焊连接的蜡包5,在所述的调温器盖1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小循环出水口;在所述的主阀门的下面设有弹簧4和支架6,该支架6扣接在调温器盖1上,所述的弹簧4下端固定在支架6上,上端向阀门关闭方向顶住主阀门3;在调温器盖1内设有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该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的上端与调温器盖1连接固定,下端插入蜡包5中;所述的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与汽车的ECU电连接。在所述的调温器盖1上设置有与ECU电连接的插头8,该插头8通过导线2与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电连接;在主阀门3上设有密封胶套9;在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在与调温器盖1的连接固定部位设置有密封圈11。
如图4所示,当发动机水温较低或发动机需要有较高温度时,ECU系统通过插头8使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不加热,与带加热元件的推杆7连接的蜡包5不会膨胀,固主阀门3在弹簧4的作用下关闭,大循环通道完全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25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排放汽油机缸头及其汽油机
- 下一篇:一种柴油机冷却水泵转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