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维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4029.2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2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邹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治平 |
主分类号: | F28B9/10 | 分类号: | F28B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力发电厂 凝汽器 真空 维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维持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真空泵,可以替代常规抽真空设备,在机组正常运行真空稳定情况下维持火电厂凝汽器真空,以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的常规抽真空系统一般装设两台较大功率的真空泵,它们在机组启动时对凝汽器及相联接各管路系统进行抽真空,直至发电机组投入稳定运行,仍保持真空泵运行状态以维持凝汽器的真空,在发电机组完全停运后才停止运行。常规真空泵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机组启动初期建立真空;二是在机组正常运行中,将漏入真空系统的不凝结气体不断地抽出真空系统,以维持系统的高真空状态。
假若分别用两台功耗不同但其极限真空性能相同且抽气速率均大于真空系统漏气率的真空泵对同一系统抽真空,如不考虑抽气时间,最终,这两台真空泵都能把系统抽到相同的真空度并维持高真空状态。因此,使用高效的真空泵可以降低能耗。
但是,常规真空泵是按照最大抽气负荷设计的,汽轮机厂家配置抽汽器(真空泵)的单台容量以下面因素为设计依据:(1)允许漏气量;(2)设定的排汽压力;(3)进入抽气器的汽、气混合物过冷度,在这些因素中“允许漏气量”是一项首选指标;(4)满足电站的预定抽真空时间,是启机阶段选择真空泵的主要依据,抽真空时间一般在30分钟之内。以600MW机组为例,其允许漏气量为117.5公斤/小时,而实际运行中一般情况下的漏气仅有23公斤/小时,因此,在机组正常运行中,用设计的真空泵抽取很少量的漏气,其功耗显然是较高的。
常规真空泵是按照最大抽气负荷设计的,因此,其功耗较高,但是,实际生产中,当机组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漏入凝汽器的空气量远小于真空泵的设计抽气量,因此,此时可以用一台小功率、但极限真空性能及抽气率能满足系统维持高真空状态要求的真空泵替代原设计高耗能真空泵,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正常运行中,凝汽器的真空是蒸汽凝结形成的,而不是靠真空泵抽成的,此时真空泵的作用仅是把漏入真空系统的少量不凝结气体抽出系统外。于实践中我们发现,真空泵运行的电流曲线在启动初期是一张弓型,即是,在没建立真空或真空值较低时,真空泵的运行电流随真空值升高而增大,当真空达到某真空值时,真空泵电流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真空的提高,凝汽器内不凝结气体量的减少,真空泵电流逐渐减少,凝汽器真空稳定时,真空泵电流稳定在一较小的数值;在做汽轮机真空严密性试验时,不停真空泵,仅关闭真空泵进口截止阀,会发现真空泵的电流变化不大,以上说明,真空泵的功耗大部分消耗在了水环泵的水力阻力上了。所以,机组在正常运行中,只有少量的不凝结空气漏入了真空系统,较小的负载,却使用大功率真空泵,造成很大的电能浪费。
因此,在机组正常运行、真空稳定情况下,可用一台效率高,功耗低的真空泵替代常规大功耗真空泵运行,达到节能的目的。
再者,目前,国内的火力发电厂凝汽器抽真空设备普遍应用射水抽气器、射汽抽气器和大气-水环真空泵组等高能耗低效率的设备,能耗效率较为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对新建机组运用上述思想进行设计,或对在运机组进行系统改 造,在常规火力发电厂的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基础上,在进气母管上并联联接一台低功耗、高效率的真空泵。
本实用新型内容除系统外,还包括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真空泵——罗茨-水环真空泵组在火力发电厂真空系统的应用,这种泵组的性能优于大气-水环真空泵组的性能,可以用罗茨-水环真空泵组替代目前火电厂广泛使用低效率抽真空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维持系统,能够有效的节省能源。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维持系统,包括:凝汽器与抽真空系统组件;所述凝汽器连接抽真空系统组件;
还包括:真空维持系统,所述真空维持系统包括:进气管路、进气手动阀、真空泵、出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进气手动阀、真空泵、出气管路依次连接;所述进气管路进气端连接凝汽器出气端,所述出气管路出气端连接抽真空系统组件出气端。
所述真空维持系统还包括:进气速断电磁阀,所述进气速断电磁阀装于进气管路与真空泵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真空泵为罗茨-水环真空泵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治平,未经邹治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4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轧辊返修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型立式带锯床导向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