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孔表面研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5782.3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8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巍;黄晓强;黄诚;欧阳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航泰航空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7/02 | 分类号: | B24B3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贺元 |
地址: | 6183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研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内孔的研磨装置,具体是一种内孔表面研磨装置,它特别适合用作对气密封性要求高的零件内孔表面进行研磨,例如飞机起落架油气缓冲器的外筒内孔等,也适合用作对其它普通零件内孔表面进行研磨。
背景技术
飞机的起落架上均设有缓冲器(也称减震器),飞机在着陆接地瞬间或在不平的跑道上高速滑跑时,与地面发生剧烈的撞击,除充气轮胎可起小部分缓冲作用外,大部分撞击能量要靠缓冲器吸收。现代飞机上应用最广的缓冲器便是油气缓冲器。
油气缓冲器对气密封性要求很高,不允许缓冲器的外筒存在漏气现象,为了防止缓冲器外筒漏气,通常的解决措施是对外筒的镀铬内孔表面进行珩磨,即便如此,大部分的缓冲器外筒仍然存在轻微的漏气现象,致使产品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反复进行多工序的精细处理,严重拖延了产品交付时间,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业务开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内孔表面研磨装置,该装置特别适合用作对气密封性要求高的零件内孔表面进行研磨,能够有效提高内孔表面质量,防止零件内孔表面漏气。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孔表面研磨装置,包括车床、研磨杆和研磨套,所述研磨杆的一端连接在车床的尾座上,另一端连接研磨套,所述研磨套用作研磨零件的内孔表面,所述研磨套的轴向圆周面上设有一条通槽和至少一条沟槽,研磨套的径向圆周面上设有用作存储研磨膏的螺旋槽。
所述研磨杆连接研磨套的端部为外锥面,锥度为1:50,所述研磨套具有与研磨杆的外锥面相匹配的锥孔。
所述研磨杆连接车床尾座的端部为莫氏锥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研磨装置专门用作零件内孔表面研磨,通过研磨,将零件内孔表面存在的细微暗道孔隙进行挤压、封堵,使零件内孔表面的质量达到最佳状态,能够有效防止零件内孔表面漏气,特别适合用作对气密封性要求高的零件内孔表面进行研磨,也适合用作对其它普通零件内孔表面进行研磨。它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高效快捷、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研磨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图1中研磨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车床;1-1—主轴;1-2—中心架;1-3—尾座;2—研磨杆;2-1—莫氏锥柄;2-2—外锥面;3—研磨套;3-1—螺旋槽;3-2—锥孔;3-3—沟槽;3-4—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车床1、研磨杆2和研磨套3。其中,车床1的主轴1-1和中心架1-2用作安装零件4(即缓冲器的外筒),车床1的尾座1-3用作连接研磨杆2;研磨杆2连接车床尾座1-3的端部为5#莫氏锥柄2-1,研磨杆2的另一端,即外锥面2-2用作连接研磨套3,外锥面2-2的锥度为1:50;研磨套3总长95mm,壁厚13mm,有一定的刚性,研磨套3具有与研磨杆2的外锥面2-2相匹配的锥孔3-2,研磨套3的锥孔3-2与研磨杆2的外锥面2-2以搭接方式连接,在研磨套3的轴向圆周面上设有一条通槽3-4,该通槽3-4的宽度为3mm,在研磨套3的轴向圆周面上还设有两条沟槽3-3,这两条沟槽3-3的宽度相同,均为3mm,深度也相同,均为5.5mm,通槽3-4和沟槽3-3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研磨套3外圆涨大,两条沟槽3-3和一条通槽3-4均布在研磨套3的圆周上,在研磨套3的径向圆周面上设有用作存储研磨膏的螺旋槽3-1,螺旋槽3-1的规格为0.5×0.5mm,螺旋槽3-1存储的的研磨膏为W28号粒度的研磨膏。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是:车床1的主轴1-1转速控制在100转/分钟,主轴1-1带动零件4一起旋转;车床1的尾座1-3前后推动,带动研磨杆2和研磨套3在零件4的内孔做往复运动,进而达到研磨零件4内孔表面的目的。
上述各个部件的规格只是适合其中一种飞机起落架缓冲器外筒而设计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不能用作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航泰航空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航泰航空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57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