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上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0252.8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1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志伟 |
主分类号: | E21D15/58 | 分类号: | E21D15/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247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上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巷道掘进棚支架中使用的自动上梁器,属于煤矿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煤矿巷道掘进棚支架中要使用前探梁,前探梁共有两根,是用吊梁器吊挂在已架好的支架顶部。在上梁的时候,需要人工将前探梁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然后人工抬起U型钢梁,将U型钢梁放到前探梁上,然后再抬起U型钢梁,逐根移动前探梁到预先设定位置。
而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矿山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抵御不断增大的矿压,往往需要增大巷道断面和增大支架的护压强度。在使用普通型号钢材时则需要加大钢材型号来提供更大的支撑力,使用时每根U型钢梁的重量达到二百公斤以上。而此时,采用人工方法上梁则出现一定的局限,在抬动如此大重量的U型钢梁到3.6米以上的高度,即使6至8个人同时进行仍需付出巨大的劳动;如果迎头不留煤肚,或上山作业上梁时,困难更大。此外,采用人工上梁时,人员是在空顶下操作的,且上梁时间较长,一旦上梁过程中顶部掉碴,将很易出现砸伤人员的事故,操作安全将无法保证。如果操作人员躲开坠落的碴块,容易本能地将U型钢梁扔掉,导致被U型钢梁砸伤的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有必要提供一种机械化程度高、操作安全的自动上梁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上梁器,用于对U型钢梁的上梁,包括支撑梁,此外,还包括导向滑轮与减速绞车,所述导向滑轮与减速绞车分别设于所述支撑梁两端,其通过牵引钢丝绳相连,所述牵引钢丝绳可在减速绞车旋转驱动作用下沿导向滑轮缩放,所述牵引钢丝绳一端固定于所述减速绞车上,另一端固定在钩挂重物的起吊钩后端。
具体的,所述驱动装置为风动锚杆搅拌器。
具体的,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变速器提供减速绞车驱动力。
具体的,所述支撑梁上还设有两个悬吊器。
具体的,还包括煤矿架棚支架,所述支撑梁是以煤矿架棚支架为承载体的。
具体的,所述导向滑轮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梁前端的第一导向滑轮,U型钢梁可以沿着所述第一导向滑轮滑到所述支撑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梁器工作时,可直接用吊钩勾住U型钢梁,通过牵引钢丝绳拉动U型钢梁至上梁器支撑梁上面,机械化程度高,减少诸多人工繁重体力操作,同时也较大程度节省了上梁时间,减少了人员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使用上梁器作业时,只需2-3个人,操作开关和扶住起吊中的U型梁掌握平衡,便可轻松将U型钢提升到预定位置。同时,操作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梁器进行上梁作业时,无需人工抬动U型钢梁,完全是在已架好的支架下操作的,可以避免上梁过程中由此引发的意外事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上梁器机械化程度高、操作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上梁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支撑梁 200-导向滑轮 300-减速绞车 400-起吊器500-牵引钢丝绳 600-吊钩 110-悬吊器 210-第一导向滑轮 220-起吊滑轮 230-第二导向滑轮 310-风动锚杆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附图1,图中所示为一种自动上梁器,其可与煤矿巷道掘进棚支架配合使用实现U型钢梁的起吊,其包括支撑梁100、导向滑轮200、减速绞车300、起吊器400,牵引钢丝绳500,吊钩600。
所述导向滑轮200与所述减速绞车300分居于支撑梁100两端,其通过牵引钢丝绳500相连。
所述牵引钢丝绳500可在减速绞车300旋转驱动作用下沿导向滑轮200缩放。该牵引钢丝绳500一端固定安装于减速绞车300上,另一端与钩挂重物的起吊钩600相固连。
所述支撑梁100为∏型钢材制成,具备较高的强度,用于对导向滑轮200,减速绞车300等附件及起吊的U型钢梁的支撑。
进一步,所述支撑梁100还设有两个悬吊器110,悬吊器和支撑梁是分体的,它的移动不受支撑梁的限制。它由两条一端带钩的螺栓和压板构成,移动上梁器时,将悬吊器螺母松开,使上梁器在悬挂器压板上向前滑动,移动到位后,将螺母拧紧,将上梁器牢固地固定在已架好的U型钢梁上。所述支撑梁是以煤矿架棚支架为承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志伟,未经孙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02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