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0906.7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2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药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35/24 | 分类号: | H01J35/24;H01J35/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刘文求;杨宏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X射线影像成像的X射线管,特别涉及一种X射线球管。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X射线球管(X-ray Tube)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球管(即点光源);另一种是碳纳米管的线阵球管(即线阵光源)。普通球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真空玻璃管11、灯丝12和阳极13;所述阳极13为固定阳极,固定在真空玻璃管11中,灯丝12的两个引脚121固定在真空玻璃管11上,灯丝12发射的电子撞击到阳极13上后,使X射线曝光。
普通球管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产品应用非常广泛,而碳纳米管的线阵球管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市场还没有成熟产品出现,所以在X射线影像成像时,一般使用普通球管。
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为了得到断层、数字层析、立体三维等X射线图像,需要短时间内在多个点可以发射X射线,目前的解决方法是使点光源的球管在规定的直线或曲线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同时进行X射线曝光,这种方案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麻烦。如:点光源球管运动中曝光会导致图像产生移动伪影、其电气控制复杂,并且曝光点位置不准确、序列曝光速度不够快等问题。
虽然碳纳米管的线阵球管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目前该技术还不能够市场化应用。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X射线球管。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X射线球管,能使不同焦点位置的X射线曝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X射线球管,其包括若干个灯丝、与所述灯丝对应的栅极、真空玻璃管和阳极;
所述阳极的两端固定在真空玻璃管上,阳极的中间部分为靶面;
所述灯丝按阵列排列,所述灯丝具有电子发射部和连接电子发射部的两个接线引脚,所述接线引脚固定在真空玻璃管上;
所述栅极具有弯折部和与所述弯折部连接的固定引脚,所述固定引脚固定在真空玻璃管上,所述弯折部位于灯丝的电子发射部和靶面之间;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用于通过灯丝发射电子的通孔。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还包括用于切换栅极的电压使X射线球管发射X射线的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栅极的固定引脚连接。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真空玻璃管为圆柱形管,所述靶面为矩形靶面。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灯丝呈矩形阵列排列。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真空玻璃管为圆弧管,所述靶面为与所述圆弧管相应的弧形靶面。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灯丝呈弧形阵列排列。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真空玻璃管为圆环形管,所述靶面相应为圆环形靶面。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灯丝呈环形阵列排列。
上述的X射线球管中,所述X射线球管装设在金属管套中,在所述金属管套和X射线球管之间填充有变压器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X射线球管,包括若干个灯丝、与所述灯丝对应的栅极、真空玻璃管和阳极,由于将栅极的弯折部设置在灯丝的电子发射部和靶面之间,通过切换栅极的电压,使X射线球管不同焦点位置的X射线曝光,使X射线管能够用于普通放射影像、断层、数字层析成像、三维立体成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普通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一较佳实施例发射X射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二较佳实施例发射X射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X射线球管第三较佳实施例发射X射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X射线球管,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药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药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09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浪涌保护器专用石墨电极
- 下一篇:一种主动避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