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纵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1692.5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9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照兴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誉虎 |
地址: | 2768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货汽车的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纵梁。
背景技术
汽车纵梁是载货汽车的主要承载装置,所有的底盘零部件都安装在汽车纵梁上,运输货物的车厢或专用装置更是直接放置在汽车纵梁之上。目前载货汽车的汽车纵梁根据用途及使用工况的要求,有的采用单层梁结构,有的采用主纵梁加副纵梁的双层结构,还有的采用主纵梁加两层副纵梁的三层结构,也有少数采用主纵梁加上、下翼面附加厚钢板的结构。单层梁结构的汽车纵梁的各个截面厚度一致,一般采用了强度很高的材料,虽然汽车纵梁的承载能力提高了,但是牺牲了纵梁的柔韧性,发生疲劳断裂的危险性增加,同时在纵梁上加工孔的难度提高,材料自身的成本也较高,价格上没有优势。主纵梁加副纵梁的双层结构在中重型载货汽车上广泛应用,发展历史悠久,技术上成熟可靠,但是车架的自重较大,同时由于需要加工两层车架纵梁,劳动强度较高,生产效率较低。三层结构的汽车纵梁优点与缺点基本同双层纵梁。主纵梁加上、下翼面附加厚钢板的结构导致上、下翼面都要设置大量铆钉,不便于设置货箱或上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纵梁,在不改变汽车纵梁材料成分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纵梁的抗弯、抗扭强度;在同等强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整车自重,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汽车纵梁,其包括由上翼面、腹面和下翼面构成的槽型梁,所述上翼面和所述下翼面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腹面,所述上翼面与所述腹面通过圆弧形的第一过渡部连接,所述下翼面与所述腹面通过圆弧形的第二过渡部连接,所述上翼面和所述下翼面的厚度均大于所述腹面厚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翼面厚度一致,所述下翼面厚度一致。
此外,所述上翼面厚度可以与所述下翼面厚度一致;或者所述上翼面厚度大于所述下翼面厚度;或者所述上翼面厚度小于所述下翼面厚度。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纵梁,其上翼面和下翼面的厚度均大于腹面厚度,两者均通过圆弧形的过渡部与腹面连接,采用上述的设计,在不改变汽车纵梁材料成分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纵梁的抗弯、抗扭强度;现有设计中的双层纵梁的车架用本实用新型代替,节约了成本。
2.降低了整车自重。在同等强度的前提下,比双层结构的汽车纵梁减少了副纵梁,明显降低了整车自重。
3.制造工艺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翼面,2.腹面,3.下翼面,4.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纵梁,用于载货汽车、半挂车构成车身。
该汽车纵梁包括由上翼面1、腹面2和下翼面3构成的槽型梁,上翼面1和下翼面3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腹面2。
其中,上翼面1与腹面2通过圆弧形的第一过渡部4连接,下翼面3与腹面2通过圆弧形的第二过渡部5连接;上翼面1和下翼面3的厚度均大于腹面2厚度。采用上述的设计在不改变汽车纵梁材料成分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纵梁的抗弯、抗扭强度;现有设计中的双层纵梁的车架用本实用新型代替,节约了成本,且明显降低了整车自重。
为了方便将其它汽车部件与上翼面1和下翼面3连接,加工时,上翼面1厚度保持一致,下翼面3厚度保持一致。
此外,根据承受载荷和使用的需要,上翼面1厚度可以与下翼面3厚度一致;或者上翼面1厚度大于下翼面3厚度;或者上翼面1厚度小于下翼面3厚度。
本实用新型加工过程中,在生产钢板时可以直接把钢板轧制成设计的截面不等厚度的形状,然后用折弯机或辊压设备弯折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例如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安装需要设置安装孔或支架便于安装其它汽车部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照兴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日照兴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16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