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床用制热空调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5355.3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7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万民 |
主分类号: | A47C29/00 | 分类号: | A47C29/00;A47C2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12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热 空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特别是一种床用制热空调帐。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对卧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冬天取暖更是人们所关心的,目前卧室内取暖多是采用空调器或电暖器、煤炉等,特别是床上采暖多是采用电热毯,但由于电热毯结构上的问题,长时间使用易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在使用时,由于被压在人体下,易产生变形,影响使用效果,故障率高;而且由于电热毯是压在人体下,热量不易散发出来,因此,人们在睡眠中呼吸的还是寒冷的空气,解决不了真正睡在床上的取暖问题,特别是老人、小孩在使用时往往因操作不当,易发生不安全的意外事故,甚而发生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人们睡在床上的取暖,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床用制热空调帐,可有效解决人们睡在床上的取暖及安全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帐体、加热器和温度控制器,帐体内左、右、后部均装有加热器,帐体的右侧(或左侧,图中给出右侧)有窗户,帐体的前部有开口,帐体前面部一边自上而下依次装有照明灯、温度控制器、照明灯开关和可变档的加热开关,电源插头经导线同温度控制器、照明灯开关、照明灯、加热开关和加热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独特,使用方便、安全,效果好,可有效用于人们在睡觉时的取暖,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帐体剖面图(局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部件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3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帐体、加热器和温度控制器,帐体1内左、右、后部均装有加热器,帐体的右侧(或左侧,图中给出右侧)有窗户2,帐体的前部有开口5,帐体前面部一边自上而下依次装有照明灯10、温度控制器8、照明灯开关7和可变档的加热开关6,电源插头11经导线同温度控制器8、照明灯开关7、照明灯10、加热开关6和加热器相连,开口方便人进出,窗户用于保持帐体内的透光性。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帐体为方形或圆形,帐体的上部和下部周边有装饰条9;所述的加热器是由装在帐体内的绝缘加热丝4a、4b、4c、4d组成,其中绝缘加热丝4d、4c分别装在帐体的左、右两边内,绝缘加热丝4a、4b装在帐体的后面内,绝缘加热丝4a、4b、4c、4d经导线并联与电源插头11相连通;
所述的帐体1是由外层、内层和外层、内层之间的中间层构成,外层为装饰层,中间层为两面组成的保温隔热层,内层为衬布层(又称里层),绝缘加热丝装在保温隔热层内,确保使用安全。
所述的帐体前部一边上装有钟表3,以方便计时;所述的温度控制器8是由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探头连接在一起构成(常规技术)。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所述的帐体的上部四角和下部周边有透气孔12,帐体上部四角的透气孔用于排放热气,下部周边的透气孔用于进冷空气,形成帐内空气自然流通状态,帐体可制成各种颜色的单人床或双人床适用尺寸的系列产品。
必要时在帐体的下部周边10-15cm处可设置隔水带(图中未标示),因为在天气特别寒冷的地区,加热时间太长,会在隔热层内侧会产生少量的水珠,这时水珠可由内侧通过隔水带排到帐体外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由支架支起,罩在床的上边,把下面周围10-15cm处折入被褥下面,首先将电源插头插在市电的插口内,当人睡在床上需要调节温度时,接通电源,再打开加热开关,即可进行温度加热调控,温度调控由可变档的加热开关(常规设备)来实现;当需要照明灯,打开照明灯的照明开关即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易生产制造,使用方便、安全,集加热调控、照明和防护于一体,既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又有防止外界干扰的功能,使用效果好,有益于人们睡眠、学习、休息,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万民,未经张万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53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