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抛锚路段用主动安全预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6549.5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1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驰;允迪;常青;邹园园;龙伟;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史玫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抛锚 路段 主动 安全 预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抛锚路段用主动安全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机动车因故障原因需要临时停车检修时,必须驶离行车道,但有时会因为抛锚等原因寸步难行,不能驶离行车道,这样在车辆抛锚路段往往会由于后来车辆的驾驶人员疏忽大意且行车速度较快而发生追尾,造成伤亡事故。目前,在这些路段只有被动的识别标志和提醒标志,如危险闪光灯和三角警示牌,缺少对驾驶员主动的反馈信息,使得在驾驶疏忽大意的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方便、反应灵敏的车辆抛锚路段用主动安全预警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车辆抛锚路段用主动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和车载预警装置;
所述车载装置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蜂鸣器和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蜂鸣器和无线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包括截面为工字型的箱体,该箱体的两端分别链接有延伸臂,每个延伸臂的侧面安装有红外传感器,箱体中安装有第二单片机、第二蜂鸣器和无线发射模块,箱体的外面板上安装有液晶显示屏,其中的每个红外传感器、第二蜂鸣器、无线发射模块和液晶显示屏分别与第二单片机连接。
所述第一单片机采用STC89C51型单片机。
所述第二单片机采用STC89C51型单片机。
装置中的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可将红外传感器所采集的有车辆行驶过来的危险信息通过无线发射模块及时传达至车载预警装置中,由车载预警装置提醒抛锚车车主注意行驶过来的车辆,同时信息采集预警装置自身也具有预警功能,当有车辆行驶过来时,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发出声音预警,提醒行驶过来的车主注意前方有车辆抛锚。
装置拥有测速功能,可以为交通事故勘察方面提供重要资料。
装置中的两个延伸臂可折叠入截面为工字型箱体的凹槽中,进而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抛锚路段用主动安全预警装置包括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和车载预警装置;所述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包括截面为工字型的箱体1,该箱体1的两端分别链接有延伸臂2,每个延伸臂2的侧面安装有红外传感器3,两个延伸臂2可折叠入截面为工字型的箱体1中,箱体1中安装有第二单片机、第二蜂鸣器和无线发射模块,箱体的外面板上安装有液晶显示屏,每个红外传感器、第二蜂鸣器、无线发射模块和液晶显示屏分别与第二单片机连接;所述车载装置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蜂鸣器和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蜂鸣器和无线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单片机连接。其中的第一单片机和第二单片机均采用STC89C51型单片机。
在使用该装置时,将信息采集预警装置安放在车辆抛锚抢修区域的上游150m处,使两个延伸臂的延伸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装置中的两个红外传感器发出两束平行的红外光线,当有车辆行驶过来时,两个红外传感器同时接收到红外反射光线时,红外传感器将有车辆行驶过来的信息反馈给第二单片机,第二单片机计算车速,接着第二单片机激发第二蜂鸣器发出报警信息,提醒后来车辆的驾驶人员前方有车辆抛锚,同时在液晶显示屏显示车辆速度,并且第二单片机控制无线发射模块将有车辆行驶过来的信息传输给车载预警装置的无线接收模块,接着无线接收模块将该信息传递给第一单片机,第一单片机激发第一蜂鸣器发出报警信息,警示抛锚车辆的车主注意有后来车辆驶近。
装置测速功能的实现公式:V=S/(T2-T1)
式中S是两红外传感器的水平距离,T1是一端红外传感器接收到反射红外线的时刻,T2是另一段红外传感器接收到反射红外线的时刻。
本装置中所用的电子元器件均为市售的已知产品,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即可实现各电子元器件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65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客车组合式太阳能电池顶棚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