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落差管道的自动排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8090.2 | 申请日: | 2012-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0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东;李宁;吴建德;范玉刚;黄国勇;邵宗凯;邹金慧;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D3/14 | 分类号: | F17D3/14;F17D3/01;F17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落差 管道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落差管道矿浆运输中的自动排浆装置,属于矿物管道运输智能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铁精矿矿浆在脱水过程中,矿浆通过浓缩机浓缩沉降后进入浓缩池底部的下料管道,并由底流泵加压后打入位于高处的主厂房进行精矿脱水。底流泵通常有两台,在工作时只需开启其中一台,另外一台作备用。目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底流泵切换时会有矿浆残存于出浆管道,若长期堆积,残留矿浆会凝结成块并堵塞出浆管道,对矿浆输送和底流泵的正常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及时的把残留矿浆排出管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残存矿浆长期堆积容易堵塞出浆管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落差管道的自动排浆装置,能及时的自动排除出浆管道中残存的矿浆,防止管道被堵死而影响生产工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落差管道的自动排浆装置,包括浓缩池1、进浆管道2、底流泵A3、底流泵B4、阀门A5、阀门B6、出浆管道A7、出浆管道B8、分配桶15、盘式真空过滤机16;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的垂直段根部分别设有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分别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相连通,并在旁路管道上分别设有电动阀A11、电动阀B12;电动阀A11、电动阀B12分别与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连接。
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的水平段平行或低于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相连的水平段。
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固定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的垂直段,距离水平段10-15cm处。
所述的缩池1、进浆管道2、底流泵A3、底流泵B4、阀门A5、阀门B6、出浆管道A7、出浆管道B8、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电动阀A11、电动阀B12、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分配桶15、盘式真空过滤机16均为市售的普通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解决了因出浆管道长期堆积残留矿浆而堵塞管道的问题,保护了管道,使底流泵能够在最短时间投入生产,提高了输送效率,节约了成本;并且该装置实施简单且易于操作能很好的满足生产作业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矿浆管道运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浓缩池;2—进浆管道;3—底流泵A;4—底流泵B;5—阀门A;6—阀门B;7—出浆管道A;8—出浆管道B;9—负压传感器A;10—负压传感器B;11—电动阀A;12—电动阀B;13—旁路管道A;14—旁路管道B;15—分配桶; 16—盘式真空过滤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矿浆管道运输装置的示意图,包括浓缩池1、进浆管道2、底流泵A3、底流泵B4、阀门A5、阀门B6、出浆管道A7、出浆管道B8、分配桶15、盘式真空过滤机16;该矿浆输送装置中的出浆管道A7、出浆管道B8在处于不工作状态时,会因长期堆积残留矿浆而出现堵塞情况。
图2为公开的本实用新型装置,它在现有的装置上进行了改进,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的垂直段根部分别设有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分别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相连通,并在旁路管道上分别设有电动阀A11、电动阀B12;电动阀A11、电动阀B12分别与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连接。
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的水平段平行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相连的水平段。
旁路管道A13、旁路管道B14的水平段低于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相连的水平段。
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固定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的垂直段,距离水平段10cm处。
负压传感器A9、负压传感器B10固定于出浆管道A7和出浆管道B8的垂直段,距离水平段15cm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负压传感器检测到负压后,自动启动电动阀门,由于重力作用出浆管道内的残余矿浆通过旁路管道自动排出,当残余矿浆排尽以后,负压传感器的压力信号消失,电动阀门自动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80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手摇发电式照明灯
- 下一篇:蠕动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