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田螺切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2234.1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9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月;徐智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22C29/00 | 分类号: | A22C29/00;B26D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田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田螺切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家熟知的食用田螺,如田螺等,其尾部由于污垢较多,成分较复杂,而且可能含有小田螺,不宜被食用,食用时的一般方法是将壳内肉质夹出,再手动去尾。采用此方法使得食用较麻烦,不方便不卫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捷,卫生的田螺切尾装置,方便田螺食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田螺切尾装置,其包括电机1、机座2、转动轴3、转动杆4、刀片5、固定架6、放置孔7和容渣槽8。其结构如图1、图2所示。
其中,所述电机1通过机座2固定嵌入于固定架6的中心位置,电机1的转动轴芯垂直于固定架6;
在固定架6的正面,所述转动轴3一端同电机1连接,另一端同转动杆4中心位置垂直连接,即转动杆4与固定架6的平面平行;所述刀片5分别设置在转动杆4的两端;刀片5的刀刃贴合于固定架6正面,随电机转动而转动;所述放置孔7设置于固定架6上,且在刀片5转动轨迹的相应位置处,洞穿固定架6;所述容渣槽8为一个可拆卸容器,其面积大于刀片5旋转轨迹所包含的面积,扣置于固定架6的正面。
所述放置孔7为锥台体,开口小的在固定架6的正面,开口大的在固定架6的反面,与田螺的身体形态匹配。
所述放置孔7可设置3~5个不同的孔径,以配合不同大小的田螺。
使用时,电机通电旋转,根据田螺大小选择匹配的放置孔,将田螺尾从固定架6反面插入,当田螺尾部从固定架6正面伸出时,即被刀片切掉,切下的残渣落入容渣槽8中。当残渣满了,即可卸下容渣槽8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可批量生产,以供应田螺处理作坊,食用田螺类较多的家庭亦可以自备,效率高,安全且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基本结构图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剖面图。
图中标号:1为电机,2为机座,3为转动轴,4为转动杆,5为刀片,6为固定架,7为放置孔,8为容渣槽。
具体实施方式
将电机通过机座固定嵌入于一个厚度为5mm的固定架的中心位置,电机的转动轴芯垂直于固定架,并且与一个带开关的电源连接。
在固定架的正面,所述转动轴一端同电机连接,另一端同转动杆中心位置垂直连接,即转动杆与固定架的平面平行;所述刀片分别设置在转动杆的两端;刀片的刀刃贴合与固定架正面,随电机转动而转动;设置4个不同的孔径的放置孔于固定架上,在刀片转动轨迹的相应位置处,洞穿固定架,放置孔位于固定架正面的孔直径分别为5mm、4mm、3mm、2mm,位于固定架反面的孔直径相对应分别为 20mm、15mm、10mm、5mm。所述容渣槽为一个可拆卸容器,其面积大于刀片旋转轨迹所包含的面积,扣置于固定架的正面。
使用时,将田螺切尾装置放于桌面,打开电源开关,电机通电旋转,根据田螺大小选择匹配的放置孔,将田螺尾从固定架反面插入,当田螺尾部从固定架正面伸出时,即被刀片切掉,切下的残渣落入容渣槽8中。当残渣满了,即可卸下容渣槽清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22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便的病号服
- 下一篇:具有移动式过滤池的养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