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落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7177.6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6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恒;余秀平;陈辉;孙小猛;代华;赵飞;彭建勇;欧阳石;张雷;陈建军;张雄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落梁系统,属于施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高架公路的建设中,经常会遇到横跨已运营线路的情况,比如横跨高铁,高铁上方的的接触网在施工时必须与横梁底部的支架留有安全距离,故需要用支架将横梁在高于桥墩的位置上组装,组装完成后撤去支架,再使用设备将横梁下落到桥墩上。
经过检索,中国发明专利CN200710302498.7公开了一种大型箱梁兜底吊装装置及其方法,使用该方法落梁需要制作托梁,配合特制的吊装系统采用多吊点由吊车吊装,在落梁过程中需要每落完一个行程还需安装梁底支撑系统进行倒顶以保证精度,利用这种循环落梁到位。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为梁底顶梁系统,通过千斤顶倒顶的方式落梁,但该方法的落梁高度受限于千斤顶的行程只能是50cm以内,桥墩的位置与面积限制了千斤顶的安放位置与支撑点,而且采用该倒顶方法对柔性钢箱梁施工极易产生破坏性变形。上述两种落梁系统均存在耗时较长的缺点,容易对落梁横跨的运营线路造成影响,而且在高度较大时由于多个吊点/支点间由于受力不同步易产生受力不协调,导致晃动与变形,在大跨度的落梁施工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上述现有的落梁系统施工耗时长、容易变形、安全风险大、无法满足如大跨度钢箱梁横跨运营线路的要求 。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连续落梁系统中采用的锚具需要从上方手工挑出夹片完成退锚。下工具锚位于下撑脚与上撑脚之间,退锚的操作空间小,而且多孔锚具中逐个挑出夹片所需时间较长;为了避免钢绞线在下落时将带动夹片带入穿孔而锁紧,下工具锚退锚后还要将夹片完全从锚具中取出,需要锚固时又要将夹片逐个安放于锚具内,整个退锚与锚固过程耗时过长,连续落梁系统在连续千斤顶每完成一个行程后都要等待很长时间。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三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吊耳与钢绞线采用刚性连接,在吊装前安装与吊装后拆除都需要耗费过多时间,而且在吊点不同步时产生的扭矩直接传递到吊耳与钢绞线上,容易产生倾斜、摇晃等受力不均匀的情况,操作困难且危险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续落梁系统,包括门形支架和设置于门形支架顶部的连续落梁机构,连续落梁机构包括与门形支架顶部连接的下撑脚,下撑脚的顶端固接有下工具锚与上撑脚,上撑脚的顶端固接有连续千斤顶,连续千斤顶的顶端固接有上工具锚,上工具锚与下工具锚的穿孔内设置有夹片,夹片内穿装有钢绞线。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上述连续落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退锚器,该退锚器设于下工具锚的底端,包括固接于下工具锚下方的固定套筒和螺接于固定套筒内的活动套筒,活动套筒上设置有穿过固定套筒顶部的推板,推板上制有穿设钢绞线的推管,推管的外径大于夹片的孔径且小于工具锚穿孔的孔径。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上述连续落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吊转换装置,该装置包括制有内螺纹的连接套、螺接于连接套一端的提吊头和螺接于连接套另一端的连接吊耳,提吊头锚固于钢绞线的底端,连接吊耳铰接于一对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被吊装横梁的耳板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上工具锚、下工具锚的顶端均设有复位板,复位板上开有穿过钢绞线的穿孔,复位板的底面抵靠夹片的顶部端面。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门形支架内侧与桥墩和盖梁固接有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落梁系统及连续落梁方法由于采用了连续千斤顶配合工具锚以及专门设计的退锚器与提吊转换装置,相比现有的落梁施工设备与方法,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连续落梁系统的落梁方法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比现有的落梁方式对设备的占用更少、吊装精度更高、安全性与可靠性也更高。
2、退锚器可一次快速退锚,而且在退锚后可以对夹片限位,避免了落梁中夹片被钢绞线带入锚具重新锚固,退锚后不需要将夹片完全取出,而复位板可以一次将一组夹片同时锚固,相比现有的手工逐个挑出与安装夹片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效率,缩短了落梁操作所需的时间,在横跨营业铁路线的施工中可将原有的分多个封锁点落梁改为一个封锁点内落梁完毕。
3、提吊转换装置采用螺纹套筒连接提吊头和连接吊耳,安装与拆除都省时省力,连接板上两个可活动的铰点对上部落梁装置不能完全同步产生的受力不协调会进行重量的二次分配,有效地避免了倾斜、摇晃等现象,有利于吊装的安全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落梁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7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炉窑高温烟气与空气换热用大三通阀
- 下一篇:全自动洗衣机悬挂系统防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