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功能成品料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8113.8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4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马振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凝易固砂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32 | 分类号: | B65D88/3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成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同时实现散装和袋装输出的成品料仓,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散装水泥的双功能成品料仓。
背景技术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散装水泥发展格局已经在国内形成,发展散装水泥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影响面十分广泛,受益的对象是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发展散装水泥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工程质量,有利于降低噪音污染,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劳动效益,有利于减少粉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显著生态效益,是国家积极倡导的输出方式。
目前,水泥等物料的袋装和散装生产方式之间的切换较为复杂,工序较多,不利于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缺陷的,可方便的在散装和袋装两种物料储存方式之间切换并输出的双功能成品料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双功能成品料仓,包括仓体,其特征在于:仓体顶部开有进料口,仓体内顶部位于进料口的左侧、中间和右侧位置处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仓体底部两侧设有多个袋装出料口,仓体底部中间位置处设有散装出料口,仓体内安装有翻板换向装置,翻板换向装置位于进料口的下方。
所述的翻板换向装置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其中第一翻板底端铰接在左侧的袋装出料口的内侧,第二翻板底端铰接在右侧的袋装出料口的内侧,第一翻板顶端位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第二翻板顶端位于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
翻板和挡板的宽度均与仓体的宽度相适应。
第一翻板顶端可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摆动,第二翻板顶端可在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摆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仓体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袋装出料口。共计设置有四个袋装出料口。
所述的仓体顶部开有泄压口。
所述的袋装出料口和散装出料口上均设有取样口。
使用时,将袋装出料口与袋式包装机直连,散装出料口与散装输送螺旋法兰连接,当需要生产袋装产品时,手动将翻板内翻,物料经袋装出料口进入袋式包装机内;当需要生产散装产品时,手动将翻板外翻,物料经散装出料口出料。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双功能成品料仓通过设置了翻板换向装置、袋装出料口和散装出料口,可在散装和袋装两种物料储存方式之间切换并输出,出料流畅,切换方便,维修成本低,采用手动切换,无需采用其他能源,占地面积小,且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袋装输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散装输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仓体;2、进料口;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第三挡板;6、袋装出料口;7、散装出料口;8、第一翻板;9、第二翻板;10、泄压口;11、取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仓体1顶部开有进料口2,仓体1内顶部位于进料口2的左侧、中间和右侧位置处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4和第三挡板5,仓体1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袋装出料口6,仓体1底部中间位置处设有散装出料口7,仓体1内安装有翻板换向装置,翻板换向装置位于进料口2的下方。
翻板换向装置包括第一翻板8和第二翻板9,其中第一翻板8底端铰接在左侧的袋装出料口6的内侧,第二翻板9底端铰接在右侧的袋装出料口6的内侧,第一翻板8顶端位于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4之间,第二翻板9顶端位于第二挡板4和第三挡板5之间。
仓体1顶部开有泄压口10,袋装出料口6和散装出料口7上均设有取样口11。
使用时,将袋装出料口6与袋式包装机直连,散装出料口7与散装输送螺旋法兰连接,当需要生产袋装产品时,手动将第一翻板8和第二翻板9内翻,物料经袋装出料口6进入袋式包装机内;当需要生产散装产品时,手动将第一翻板8和第二翻板9外翻,物料经散装出料口7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凝易固砂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凝易固砂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81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