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及其抗剪腹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3499.1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3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闫文娟;陈维杰;刘伟超;代海涛;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11/00 | 分类号: | F03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兆瓦 风轮 叶片 及其 腹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的风轮叶片设计,特别是涉及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及其抗剪腹板的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风轮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有效捕获风能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风电机组的风能利用效率和机组所受载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组的整体性能和风电开发利用的经济性,被视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水平标志。
在风力发电机功率确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发电效率,以获理更大的风能,一直是风力发电追求的目标,而捕风能力的提高与叶片的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5MW的34m叶片到1.5MW的42m叶片,从2MW的47m叶片到6MW的66.5m叶片,风轮叶片正在为满足低风速风场的市场需要和风电机组大型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长。研究表明,风轮叶片增长时,叶片质量的增加幅度大于风机能量输出幅度的增加。显然,叶片的轻量化可以减轻风机支撑部件的质量,有利于风机的寿命和能量的输出。叶片长度的大小则主要依赖于叶片结构设计。对于使用相同材料、工艺的叶片,优异的结构设计不但能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还能降低叶片质量。
现有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多为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构,结构上分为压力面壳体、吸力面壳体和抗剪腹板三个部分。压力面壳体、吸力面壳体分别由主梁和夹芯结构组成,提供气动外形。抗剪腹板为连续的2支以上“[”型、“I”型夹芯结构或抗剪腹板与主梁组合成箱型梁或“O”型梁的形式,起到支撑作用。
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给进风轮叶片的结构,使其更加轻量化,仍为本领域不断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及其抗剪腹板,使其更加轻量化,同时更利于检测、维修,从而克服现有的风轮叶片抗剪腹板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抗剪腹板,在其板体上开设有一个以上孔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孔洞周围设有加强层或翻边或两结构组合。
所述的翻边设置于板体的单侧或双侧。
所述的翻边与板体呈“L”型、“T”型、“△”型或扇形。
所述的板体边缘还设有粘接面。
所述的粘接面与板体呈“L”型或“△”型。
所述的板体为“[”型、“I”型、箱型梁侧板或“O”型梁侧板。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包括压力面、吸力面和两支以上抗剪腹板,所述的抗剪腹板中,至少一个采用上述的抗剪腹板。
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抗剪腹板上设计孔洞能够降低叶片重量,在孔洞周围设计加强层或翻边,能够提高带孔抗剪腹板刚度;
2、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生产和检修时,可前后腔穿越,提高了效率;
3、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生产时,便于腹板定位,减少了抗剪腹板间连接杆的使用;
4、本实用新型在抗剪腹板与壳体未实现良好粘接时,便于修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抗剪腹板上增加孔洞和加强层或翻边的设计,在保证叶片整体强度及刚度要求下,降低了叶片重量,便于前后腔穿越,便于抗剪腹板定位和粘接面检测维修的效果,从而更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兆瓦级风轮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兆瓦级风轮叶片抗剪腹板3,是在传统板体上开设有一个以上孔洞4。
其中,抗剪腹板3可采用层合板或夹芯结构,整体呈“[”型、“I”型、箱型梁侧板或“O”型梁侧板。
孔洞4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选用圆形、椭圆形、拱形、多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五边形等)之一,其位置在抗剪腹板3间对称或不对称。
并可在孔洞4周围增设加强层7或翻边5,或者两结构结合设置在孔洞4的周围。其中,加强层7为至少一层的层合板、芯材或夹芯层合板,其截面为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翻边5为至少一层的层合板、芯材或夹芯层合板,可以设置在板体的单侧或双侧,与板体之间呈“L”型、“T”型、“△”型、扇形等。
此外,还可在板体边缘设置粘接面6,粘接面6采用层合板或夹芯结构,与板体之间呈“L”型、“△”型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34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