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山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4517.8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5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勾攀峰;辛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000 河南省焦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山 模拟 实验 工作面 高精度 支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装置,具体涉及到岩土、地质、矿山等相似模实验工作面支架受力测定装置,属于实验仪器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地下工程环境的复杂性,模拟实验成为了再现地下工程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转化后实验数据与工程应用数据较为接近,但由于模拟实验存在数据转化,因而较小的实验数据失真可能会造成实际工程应用中数据偏差加大。因而,模拟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将会对实际工程应用产生重要影响,开发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装置将有益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目前,公知的模拟实验工作面支架装置主要有立杆悬臂梁支架、可升降测力装置与采掘面顶板载荷测定装置,立杆悬臂梁支架容易产生向内倾斜,造成悬臂梁低头,悬臂与顶板接触不良,导致传感器受力不均,严重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升降测力装置虽然受力均衡,但升降操作空间狭窄,难于满足小比例模拟实验的需要。而采掘面顶板载荷测定装置虽然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类支架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较好的模拟实验顶板载荷的测定的装置,但由于采用了力传感器元件,对于支架的微小受力测定还难于精确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模拟实验工作面支架对于微小受力测定难于精确实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柱升降及变形环多电阻应变片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升降可控、受力均衡、对微小受力数据测定精度高等优点的矿山模拟实验工作面支架装置,该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以较好地实现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受力测定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山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装置,包括底座、下承载板、上承载板与受力数据测定装置,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导向杆,上承载板上设置有固定卡槽,下承载板上设置有承载板导向孔和升降螺孔,所述的受力数据测定装置包括变形环、电阻应变片和数据传输线。
进一步,所述的上承载板上设置的固定卡槽为圆环卡槽。
进一步,所述受力数据测定装置的变形环为弹性塑胶环,电阻应变片牢固地粘贴在变形环测点上。
进一步,所述的电阻应变片上数据传输线与外部电阻应变仪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四柱升降及变形环多电阻应变片数据采集系统,四柱升降易于实现支架的准确平稳升降,两个塑胶变形环做为受力变形元件,并在塑胶变形环上牢固粘贴多组高精度应变片做受力数据采集元件,较好地实现了支架微小受力的测定及数据的校正对照分析。本实用新型具有升降可控、受力均衡、对微小受力数据的测定精度高等优点。该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以较好地实现模拟实验工作面支架高精度受力测定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模拟实验工作面高精度支架装置由底座1、升降螺栓2、下承载板3、承载板导向孔4、固定卡槽5、上承载板6、稳向导向杆7、变形环导向孔8、电阻应变片9、升降螺孔10、变形环11和数据传输线12组成。
所述的电阻应变片9每两个为一组牢固粘贴在变形环11的四个测点处,数据传输线12和外部的电阻应变仪相接,组成高精度支架受力数据采集系统,并实现不同测点处应变片的数据对照记录。
在下承载板3的四个升降螺孔10中安装四个升降螺栓2,并使四个升降螺栓2的顶部保持水平,之后将上承载板6上的四个固定卡槽5放置在四个升降螺栓2的顶部,调试上承载板6保持平稳。
底座1上设置两个对称稳向导向杆7,在两个稳向导向杆7上安装两个变形环11,再使稳向导向杆7通过安装四个升降螺栓2的下承载板3的两个承载板导向孔4,且使两个变形环11上下面分别与底座1、上承载板3接触,以保证下承载板3及上承载板6受力均匀。
上承载板6受力传至下承载板3,使变形环11变形,电阻应变片9变化数据经数据传输线12至应变仪实现微小高精度数据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45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