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1269.5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0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雄心;刘玉涵;李梦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雄心;刘玉涵;李梦瑶 |
主分类号: | E05B15/00 | 分类号: | E05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1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门锁,尤其涉及新型门锁上的手动解锁装置,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地铁车门及其他门系统中。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生产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地铁车门的厂家开始使用德国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这种锁的手动解锁装置采用钢丝绳拉动厂家提供的解锁拨杆水平旋转,拨动锁内部的电磁铁来实现解锁,钢丝绳解锁所需行程量随着水平旋转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厂家提供的钢丝绳解锁所需行程量等于17mm。但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由于钢丝绳本身有弹性,再加上安装过程中的累积误差,实际钢丝绳解锁所需行程量有时会达到30mm,这种手动解锁装置不仅操作不便,而且容易出现失误,产生解不开锁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门锁,该新型门锁可以轻松地实现与门锁工作状态相适应的手动解锁,不需要很大的钢丝绳解锁行程量,不仅方便了使用,而且还不会出现操作失误,可以有效地消除解不开锁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门锁,包括锁和手动解锁装置,所述手动解锁装置由解锁拨杆、固定转轴、钢丝绳、锁紧螺母、钢丝绳导向架、钢丝绳套管、箱体、上密封垫、上盖、螺钉十个零件组成,所述解锁拨杆在钢丝绳的拉动下可以绕所述固定转轴旋转,所述固定转轴分别穿过箱体的一侧、解锁拨杆后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另一侧,所述上盖通过螺钉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钢丝绳导向架与所述箱体采用螺纹连接后用所述锁紧螺母进行紧固,所述钢丝绳可以在所述钢丝绳导向架中滑动,所述钢丝绳套管与钢丝绳露在箱体外侧的部分相套接,所述箱体的下端向外扩展,形成手动解锁装置的方形凸缘,所述方形凸缘的两侧开有两个定位孔,所述上盖与所述箱体之间安装有上密封垫,所述箱体与所述锁之间安装有下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系统断电门锁打不开时,手动拉动钢丝绳,解锁拨杆在钢丝绳的拉动下绕固定转轴旋转,解锁拨杆的下端拨动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的内部的电磁铁以实现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新型手动解锁装置,且该手动解锁装置的解锁拨杆是在垂直面内旋转,使得解锁拨杆的下端可以很轻松地拨动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的内部的电磁铁以实现解锁。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原装置钢丝绳解锁行程量随着原装置解锁拨杆水平旋转半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弊端;该手动解锁装置钢丝绳解锁行程量约等于5mm,较原来厂家提供的解锁行程量17mm有很大改进,实现了手动解锁的轻松化,且不需要很大的钢丝绳解锁行程量,同时还不会出现操作失误,彻底消除了因钢丝绳解锁行程不够而出现解不开锁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动解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动解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各零部件的标号说明:
1-解锁拨杆; 2-固定转轴; 3-钢丝绳; 4-锁紧螺母;5-钢丝绳导向架; 6-钢丝绳套管; 7-箱体; 8-上密封垫; 9-上盖; 10-螺钉; 11-手动解锁装置;12-下密封垫;13-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14-紧定螺钉;15-锁舌;16-方形凸缘; 1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门锁包括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13和手动解锁装置11,所述手动解锁装置11由解锁拨杆1、固定转轴2、钢丝绳3、锁紧螺母4、钢丝绳导向架5、钢丝绳套管6、箱体7、上密封垫8、上盖9、螺钉10十个零件组成,所述解锁拨杆1在钢丝绳3的拉动下可以绕固定转轴2旋转,所述固定转轴2分别穿过箱体7的一侧、解锁拨杆1后连接在箱体7的另一侧,所述上盖9通过螺钉10与箱体7连接,所述钢丝绳导向架6与所述箱体7采用螺纹连接后用所述锁紧螺母4进行紧固,所述钢丝绳3可以在所述钢丝绳导向架5中滑动,所述钢丝绳套管6与钢丝绳3露在箱体外侧的部分相套接,所述箱体7的下端向外扩展,形成手动解锁装置的方形凸缘16,所述方形凸缘16的两侧开有两个定位孔17,所述上盖9与所述箱体7之间安装有上密封垫8,所述箱体7与所述安士能公司提供的锁13之间安装有下密封垫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雄心;刘玉涵;李梦瑶,未经刘雄心;刘玉涵;李梦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12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作梯用安全挂钩装置
- 下一篇:多层自动发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