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镇流LED灯管驱动电源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5062.5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5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太;张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柏宜照明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乾诚五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42 | 代理人: | 付晓青;杨玉荣 |
地址: | 201713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灯管 驱动 电源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灯具电源,尤其是一种自镇流LED灯管驱动电源模块。
背景技术
LED灯管是需要驱动电源来点燃的,现有的驱动电源均使用单桥式电源整流技术,但含有这种驱动电源的LED灯管是不能直接替代传统日光灯管的,必须断开电源原接线,隔离或去掉原镇流器和启辉器,再将电源直接接到LED灯管的输入端方可。
使用单桥式电源整流技术的LED灯管驱动电源的原理如图1所示。把原日光灯管架两端的管脚分别短接并拆除启辉器,通电后可点亮LED灯管。如不拆除启辉器,通电后,启辉器两端的电压大于一定数值时,其内部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双金属片触点因受热而相互接触,启辉器闭合,两端电压消失,双金属片恢复到原来的分离状态,电感镇流器在电流突变的情况下就会在瞬间产生1000V左右的高压,这个高电压与电源电压叠加后作用于LED驱动电源,使驱动电源很容易损坏。所以,使用常规单桥线路时,启辉器必须拆除。
用LED灯管直接替换传统荧光灯具上的荧光灯管是最方便可行的方案,但在替换大规模传统荧光灯管的广泛应用中,特别是在以办公楼、商场、车间和广告箱等使用传统荧光灯管的场合,如使用现有技术,在替换的过程中需要做很多改造,替换工作量十分庞大,安装替换的时候很不方便,成本增加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LED日光灯管直接替换带电感镇流器的荧光灯管的一种自镇流LED灯管驱动电源模块。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镇流LED灯管驱动电源,包括整流模块、LED驱动模块,整流模块与LED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整流模块为双桥整流模块,双桥整流模块包括正向桥式电路、反向桥式电路,正向桥式电路包括正向二极管组、逆向二极管组,正向二极管组由两个正向二极管串联构成,逆向二极管组由两个二极管正极串联构成,正向二极管组与逆向二极管组之间并联构成正向桥式电路,两个并联的接点分别的正入接点和正出接点,反向桥式电路包括反向二极管组、逆向二极管组,反向二极管组由两个反向二极管串联构成,逆向二极管组由两个二极管正极串联构成,反向二极管组与逆向二极管组之间并联构成反向桥式电路,两个接点分别为反入接点和反出接点,LED驱动模块设有两个输入端,分别为输入端一和输入端二,输入端一分别与正入接点、反出接点连接,输入端二分别与正出接点、反入接点连接。
此项设置中所谓的正向,规定一个电流方向为正向,那么相反的电流方向为反向,因此本文中的正向和反向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并非指一个特指方向,而其中的串联指的是同一电流方向的串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正向二极管分别为D1、D2,逆向二极管分别D3、D4、D7、D8,反向二极管分别为D5、D6,D1与D2串联构成正向二极管组,D3与D4、D7与D8正极串联构成逆向二极管组,D1与D4连接,连接的接点为正入接点,D2与D3连接,连接的接点为正出接点,构成正向二极管组与逆向二极管组的并联,D5与D6串联构成反向二极管组,D5与D8连接,连接的接点为反入接点,D6与D7连接,连接的接点为反出接点,构成反向二极管组与逆向二极管组的并联。
拥有上述电源模块的LED目光灯,在替换传统日光灯的时,接通电源,双桥整流模块可以使原启辉器的两端不会产生电压,也就不会有闭合和断开的交替动作,这样通过电感镇流器的电流没有瞬间变化,也就不会产生瞬间的高压,既保护了LED驱动电源,又能保证LED灯管的正常工作,保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源模块的LED日光灯管可以直接替换使用电感镇流器的荧光灯管。
附图说明
图1为单桥式电源整流技术的LED灯管驱动电源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柏宜照明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柏宜照明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5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