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9605.0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59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波;张海博;杜加强;徐翠;齐月;龚斌;刘伟玲;吴志丰;张继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陆地 生态系统 长期 监测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学及物理学,主要是一种用于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的定位。
背景技术:
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具有合成生产有机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吸收与降解污染物、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等功能,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具有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等价值。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短期的监测只能反映生态系统一瞬间的状态,并不能揭示其内在规律,而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意义在于: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机理研究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转化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4)研究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等等。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认识的加强,科学研究向着精细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开展大范围的定期生态调查监测是加强生态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满足科研工作及环保部门生态状况调查的需求,需要对永久样地精确定位与长期观测,排除系统误差,使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可比性,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长时序变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本合理、能精确定位、具有一定埋藏深度的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可对陆地生态系统固定样方进行长期观测,满足生态系统长时序监测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成本合理、能精确定位、具有一定埋藏深度的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包括圆柱体外壳,由不锈钢316L制成,还包括柱芯,柱芯由铜线圈和硅钢柱组合而成,柱芯由DT4硅钢柱焊接于圆柱体内,绝缘铜线呈螺旋状均匀缠绕在硅钢柱上,铜线两端焊接于硅钢柱两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1)材料价格合理,易于接受;2)使用寿命可达60年,省去重复选择样地的费用;3)绿色环保,材料抗压、抗腐蚀,无辐射,无污染;4)外形独特,应用前景广阔,除可借助一般金属探测器探测之外,亦可借助可视金属探测器精确定位。5)能够为定量生态学研究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材料图;
图2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主要由外壳1、铜线圈2及硅钢柱3组成。在完全封闭外壳前,将铜线圈2由内向外按同一方向均匀缠绕在硅钢柱3(已焊接于外壳1)上,铜线两端铜裸露并与硅钢柱接触良好。封闭外壳1的上顶面4和下顶面5,形成完全密封的圆柱状。使用时,选择好具有代表性的样方,利用GPS进行初步定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样方何处进行定位,将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根据需要深度水平埋入地下,覆盖,完成定位布点。重复监测时,首先利用GPS定位记录位置,将范围缩小至一定范围内,采用高灵敏度可分辨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地下金属探测器(本定位器为黑色金属)或三维成像地下金属探测器在此范围内探测定位器并精确定位,随后展开监测。
本实用新型的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包括圆柱体外壳1,外壳由不锈钢316L焊接密封而成。内 部为缠绕铜线圈2的DT4硅钢柱体,铜线两端必须与硅钢柱3接触,以保证磁性传递性能。硅钢柱体在圆柱体未完全封闭之前焊接在圆柱体正中央处,然后以同厚同半径圆盘焊接密封圆柱体外壳。其最深埋藏深度可达地下60cm~80cm。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受到材料重量的限制,以及金属探测器的灵敏度限制。该方案还可以选择利用可视的金属探测器增强长期监测样方定位器的定位效果,更能精准地判别和确定受定位的样方具体位置,同时可以增加定位器埋入的土层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96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