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伸缩式超薄鼠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1521.0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3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焱鑫;槐永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焱鑫;槐永国 |
主分类号: | G06F3/033 | 分类号: | G06F3/033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交通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17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超薄 鼠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鼠标,具体说是一种伸缩式超薄鼠标。
背景技术
电脑的使用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鼠标的应用使得电脑操作更加简便,所以鼠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目前市场上的鼠标种类各式各样,大部分也都有在功能上进行改进,鼠标的工作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
而手型的大小是对鼠标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手型较大的用户由于手掌以及手指都会偏大,所以在使用一些体积较小的鼠标时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所以一般手型较大的用户都会偏好于体积同样偏大的鼠标产品。而手型较小的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则会选择一些体积小巧细小的鼠标产品。
但是对于用作笔记本电脑的鼠标,若是体积较大又不便于携带,为此,用户购买时还是会选择方便携带的小型鼠标。但是又根据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相关的科学验证,鼠标体积越小,使用者越容易感觉疲劳。鼠标过于小巧导致用户更多的压力积压在用户的手腕部分,容易出现疲劳的状况。此外,由于用户的手指无法得以正常的舒展让手指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或弯曲状态,不但在短时间内会出现使用不习惯的情况,而且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的适应。反之,当小手型使用大鼠标时同样会出现这类情况,由于手型较小在使用大鼠标时经常会出现为了更好地点击按键而需要将手掌往鼠标前端移动的情况,手掌往前移动自然让手腕部分也随之前移导致手腕架在鼠标的尾部,受力点的变化让手部更易感到疲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伸缩式超薄鼠标,该鼠标不仅可以伸缩以调节大小,适合不同使用者的手型,而且超薄设计,携带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伸缩式超薄鼠标,包括鼠标前体、鼠标后体,所述鼠标前体内设电子元器件仓,所述电子元器件仓内安装能使鼠标运作的必备电子元器件;所述鼠标后体为弧状薄壳体,所述鼠标前体后端与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滑动连接。
所述鼠标前体后端通过壳内设置若干定位卡槽与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定位滑动连接。
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壳内设有与鼠标前体后端内定位卡槽对应的限位扣。
所述鼠标后体覆盖软性伸缩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伸缩式超薄鼠标不仅可以伸缩鼠标壳体以调节大小,适合不同使用者的手型,而且超薄设计,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手感舒适。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状态图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状态图。
图中:1-鼠标前体,2-鼠标后体,3-定位卡槽,4-限位扣,5-软性伸缩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伸缩式超薄鼠标,包括鼠标前体1、鼠标后体2,所述鼠标前体1内设电子元器件仓,所述电子元器件仓内安装能使鼠标运作的必备电子元器件;所述鼠标后体2为弧状薄壳体,所述鼠标前体1后端与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滑动连接。
更优地,所述鼠标前体1后端通过壳内设置若干定位卡槽3与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定位滑动连接。
更优地,所述弧状薄壳体的前端壳内设有与鼠标前体1后端内定位卡槽3对应的限位扣4。若使用者手型较大,则可以通过滑动鼠标后体2使鼠标增长,实施状态如图2及图3所示。
更优地,因为所述鼠标后体2为可伸缩式,则可在鼠标后体2可拆卸式地覆盖软性伸缩套5,以增加手感舒适度,具体实施状态图如图3所示。还可以将软性伸缩套5采用干燥材料制得,以达到吸汗排湿的效果,如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伸缩式超薄鼠标不仅可以伸缩鼠标壳体以调节大小,适合不同使用者的手型,而且超薄设计,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手感舒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焱鑫;槐永国,未经刘焱鑫;槐永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15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