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1686.8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2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茜;李梦凯;孙东军;杨建琪;谭中侠;杨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72;C02F1/52;C02F101/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氯酸 污水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行业乙炔清净装置产生的废次氯酸钠污水的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废次氯酸钠污水处理达标并回用至乙炔清净装置的零排放工艺。
背景技术
化工行业的乙炔清净装置中,次氯酸钠溶液洗脱乙炔气之后,产生废次氯酸钠污水,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硫、磷、悬浮物以及溶解的乙炔气,乙炔清净装置产生的废次氯酸钠污水不但连续排放,而且排放量大。本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很多化工厂希望将乙炔清净装置产生的废次氯酸钠污水经处理后回用至湿法乙炔发生装置或用作配制次氯酸钠溶液的复配水。但是由于废次氯酸钠污水中污染物成份复杂,难以将其处理达标,尤其是废次氯酸钠污水中组成总磷的成分有90%以上为亚磷酸根,在应用普通的化学沉淀法处理时,产生的亚磷酸盐完全可溶,无法去除,处理后的出水中磷含量仍然非常高。由于亚磷酸盐难以氧化,有文献记载需使用高锰酸钾,浓硫酸或浓硝酸,才可将亚磷酸盐氧化为正磷酸盐。但是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上述药剂非常昂贵,且在操作过程中危险性高,无法应用。因此废次氯酸钠污水的处理回用处在观望阶段,在化工行业中未能广泛推广,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在对废次氯酸钠污水中污染物进行充分分析后,综合各污染物的处理系统,基于氧化技术和化学沉淀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用两级氧化沉淀工艺实现了污染物的去除,将极难氧化的亚磷酸根氧化为正磷酸根,加入沉淀剂去除,使处理后的水质达标并实现循环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予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通过依次相连的调节池、废次钠输送泵、一级氧化池、一级混凝反应池和一级沉淀池,与所述一级沉淀池依次连接有二级氧化池、二级混凝反应池和二级沉淀池;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出水口连接至一砂滤器的进水口,所述砂滤器的反洗废水的出口连接至所述调节池。
本实用新型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一级氧化池中设有潜水曝气机,所述二级氧化池中设有的曝气穿孔管。
所述一级沉淀池及二级沉淀池均为辐流式结构的沉淀池,所述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的污泥排出口连接至一污泥浓缩池。
所述一级氧化池、一级混凝反应池和一级沉淀池之间的位置关系按照重力自流方式布置。
所述二级氧化池、二级混凝反应池和二级沉淀池之间的位置关系按照重力自流方式布置。
所述砂滤器的出水口处设有一清水池,然后经一回用泵后连接至湿法乙炔发生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亚磷酸盐难以氧化,有文献记载需使用高锰酸钾,浓硫酸或浓硝酸,才可将亚磷酸盐氧化为正磷酸盐。但是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上述药剂非常昂贵,且在操作过程中危险性高,无法应用。因此在二级氧化沉淀反应中,选用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性较强的药剂,且是许多化工生产中的副产品,成本低廉。经过试验室的多次试验摸索,发现当调节pH值在4左右时,次氯酸钠可以将亚磷酸盐氧化为正磷酸盐,使其可通过化学沉淀法去除。
在两级氧化沉淀反应过程中,一级氧化沉淀在主要除硫的过程中,可以去除一部分的磷,减轻后续除磷的负荷。而后续的二级氧化沉淀在主要除磷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去除水中含有的硫,保证出水质。本实用新型利用两级氧化沉淀工艺处理废次氯酸钠污水,除硫和除磷工艺相互独立又相互辅助。其中,利用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将亚磷酸根氧化为正磷酸根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成功地实现了污水中亚磷酸根的去除,可以实现废次氯酸钠污水处理达标,尤其是去除废次氯酸钠污水中含有的亚磷酸根,使废次氯酸钠污水成功回用于乙炔清净装置或用作配制次氯酸钠溶液的复配水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简单,水处理及废水回用费用低,实现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类似污水处理回用中。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废次氯酸钠污水回用的处理系统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16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