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2479.4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2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庭;陈金良;林明传;林顶立;张方怡;吕冠宝;李修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3/02;F21V15/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光学膜间隔地环绕于导光柱周围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照明装置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照明装置的普及化,单纯的照明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兼具照明与美观功能的照明装置便被发展出来。请参考图1,图1是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1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包括导光柱10、发光模块12以及底座14。导光柱10设置于底座14上。发光模块12设置于底座中且位于导光柱10的一侧。发光模块12所发出的光线可通过导光柱10的周围而投射出。照明装置1的发光面积是由导光柱10的直径D来决定。因此,若欲增加照明装置1的发光面积,便须增加导光柱10的直径D。然而,由于照明装置1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倍率会远大于导光柱10的直径D的增加倍率,因此增加导光柱10的直径D不符合生产成本需求。此外,导光柱10一般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外露的导光柱10易被碰触而刮伤,从而影响视觉上的美观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以光学膜间隔地环绕于导光柱周围,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导光柱、光学膜以及发光模块。光学膜间隔地环绕于导光柱周围,且光学膜的直径与导光柱的直径的比值介于2与3之间。发光模块设置于导光柱的一侧。
所述光学膜的雾度值小于20%。
所述光学膜的反射率介于10%与50%之间。
所述光学膜的焦距等于所述导光柱与所述光学膜之间的距离的两倍。
所述光学膜的材料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增亮膜。
所述发光模块是发光二极管。
所述发光模块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成,且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颜色相异。
所述导光柱中具有多个散射介质。
所述多个散射介质是气泡。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以光学膜间隔地环绕于导光柱周围,使通过导光柱投射出的光线被光学膜反射,从而形成虚幻放大的发光效果。此外,间隔地环绕于导光柱周围的光学膜可防止导光柱被碰触而刮伤。通过实验证明,当光学膜的直径与导光柱的直径的比值介于2与3之间时,可得到最佳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导光柱与光学膜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的导光柱、光学膜与发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导光柱、光学膜与发光模块沿X-X线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3 照明装置 10、30 导光柱
12、34 发光模块 14 底座
32 光学膜 36 散热座
38 灯头 300 散射介质
D、D1、D2 直径 d 距离
X-X 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至图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3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导光柱30与光学膜32的俯视图,图4是图2中的导光柱30、光学膜32与发光模块34的侧视图,图5是图4中的导光柱30、光学膜32与发光模块34沿X-X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3包括导光柱30、光学膜32、发光模块34、散热座36以及灯头38。导光柱30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光学膜32可由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发光模块34可以是单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者发光模块34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成,且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颜色相异(例如,发光模块34可由红绿蓝三色发光二极管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24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模具加热冷却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编链机送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