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盗门锁菱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2587.1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9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蒋赤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霸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5/00 | 分类号: | E05B1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谭一兵;曾云腾 |
地址: | 5239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盗 门锁 菱角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盗门锁菱角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盗智能门锁为方便用户使用,大都具有内执手及外执手,而外执手及内执手均与锁体的菱角结构进行结合,内执手或外执手带动菱角机构转动,菱角机构进而带动传动机构控制锁舌动作,从而实现开锁或上锁动作。
内执手设置于室内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具有逃生功能;外执手设置于室外侧,可以实现室外自动上锁的功能。而菱角机构包括外菱角件及中菱角件,内菱角件与中菱角件匹配设置,在室外,当用户输入有效的指纹、密码或识别电子卡片时,此时外菱角件和中菱角件在卡持件的连接下组合成一体,进而同步转动,用户转动外执手即可开锁;当用户未输入有效的指纹、密码或识别电子卡片时,用户可以通过外执手让外菱角在一定角度内空转,但不能开锁,但超过外菱角可转动的临界角度后,门锁被破坏,门会被打开。
现有的防盗门锁均采用刚性限位装置来限制外执手的转动角度,但此类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只要用力够大,破坏了刚性限位装置,门锁就会被打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同时不易被破坏的防盗门锁菱角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盗门锁菱角结构,其包括中菱角件、外菱角件、卡持件及锁持件,所述中菱角件周缘间隔开设有贯穿所述中菱角件的卡持槽及锁持槽,所述外菱角件卡持于所述中菱角件内侧,所述外菱角件设置有棘轮座,所述棘轮座上设置有至少一棘齿,所述棘轮座上对应所述卡持槽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卡持件卡持于所述卡持槽内,所述锁持件卡持于所述锁持槽内,所述锁持件包括锁持柱,所述锁持柱一端设置有棘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内菱角件,所述内菱角件与固持于所述中菱角件上,所述内菱角件中部设置有第一方条,所述第一方条连接有内执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菱角件设置有拨动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槽外侧缘凹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卡持件还包括第一回位弹簧及第一挡块,所述第一回位弹簧围设于所述卡持柱外并卡持于所述卡持槽内,所述第一挡块卡持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柱凸出所述卡持槽并延伸至所述中菱角件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持槽外侧缘凹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锁持件还包括第二回位弹簧及第二挡块,所述锁持柱卡持于所述锁持槽内,所述棘爪凸出所述锁持槽并延伸至所述中菱角件内侧,所述锁持柱另一端设置有定位凸块,所述第二回位弹簧围设于所述定位凸块外并卡持于所述锁持槽内,所述第二挡块卡持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菱角件为圆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菱角件设置有基座,所述棘轮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棘轮座中部开设有贯穿所述基座的第二方条,所述第二方条连接有外执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防盗门锁菱角结构通过在外菱角件上设置棘轮座,配合锁持件使得外菱角件与中菱角件结合运动达成上锁功能;同时,利用棘轮座与锁持件的棘爪的单向卡持作用,避免了外执手朝相反方向运动时带动外菱角件与中菱角件一起动作,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同时不易被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隐藏内菱角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菱角件的剖面图。
图4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外菱角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锁持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防盗门锁菱角结构包括内菱角件10、中菱角件20、外菱角件30、卡持件40及锁持件50,所述内菱角件10与固持于所述中菱角件20上,所述内菱角件10中部设置有第一方条11,所述第一方条11连接有内执手(图未示),所述内菱角件10设置有拨动齿12,所述拨动齿12及中菱角件20带动外接连动机构完成上锁或开锁动作。
所述中菱角件20为圆环状结构,所述中菱角件20周缘间隔开设有贯穿所述中菱角件20的卡持槽21及锁持槽22,所述卡持槽21外侧缘凹设有第一限位槽211,所述锁持槽22外侧缘凹设有第二限位槽2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霸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霸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25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脉冲电磁仿形加热线圈装置
- 下一篇:军用复合纤维加热保暖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