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3516.3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世兰;陈定忠;刘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39/06 | 分类号: | B65B39/06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韩洋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装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袋上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有插接嘴通常呈管状,在进行人工上袋操作时,操作人员难以将位于输液软袋袋口开孔插入至插接嘴上,致使上袋难度大、上袋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在手工上袋时,便于操作人员对准、上袋效率更高的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包括插接嘴,所述插接嘴包括插针和导向筒,所述导向筒设置于插针的外围,所述插针与导向筒之间沿插接嘴的径向设有环状间隙,所述插针和导向筒均沿插接嘴的轴向延伸。
区别于现有技术中,输液软袋的灌装管的管口需先对准插针端部、再沿插针轴向插入的方式,采用这样的结构,手动上袋时,首先将输液软袋的灌装管管口对准于大口径的导向筒,在导向筒的引导下,输液软袋的灌装管最终与插针精确同轴对准;大幅降低了上袋难度。
优选的,所述插针呈锥状,所述插针的外径沿插接嘴的深度方向逐渐增大。
采用这样的结构,更加便于输液软袋的灌装管插入。
优选的,所述导向筒的内腔呈锥状,所述导向筒的口径自插接嘴的外端向插接嘴的内部逐渐减小。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插接嘴的导向筒沿轴向由外至内相同,呈喇叭口状,更加便于操作人员上袋,提高了操作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且由于插针与插接嘴的内腔之间的空间相同,对于不同壁厚的输液软袋,可按需调节插入深度,伴随插入深度的增加,预紧力的大小相同,操作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预紧力大小,以起到稳定装夹不同口径大小的输液软袋的效果。同时,当输液软袋袋口插入至一定深度后,输液软袋袋口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插针、插接嘴的内腔接触、挤压,形成预紧力并将输液软袋袋口夹持,使输液软袋装夹得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插针与导向筒之间沿插接嘴的径向的环状间隙为1.8mm~2.5mm。
由于常见的输液软袋灌装管的外径为6mm~10mm,采用1.8mm~2.5mm的环状间隙,导向筒起到辅助上袋的作用,便于插袋,可在保证上袋效率提高的同时,解决了因环状间隙过大、输液软袋的灌装管易卡入至环状间隙中。。
上述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中,所述插针连接有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带动插针沿插接嘴的轴向移动。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直线驱动装置回缩插针,即可消除输液软袋在上袋、定位时,消除袋口与插接嘴及插针之间的预紧力,使得输液软袋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脱落并卡接在夹持机械手内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有益效果,并可避免通过机械手拆装时,对输液软袋袋口挤压、使之产生形变,影响输液软袋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动端与插针连接。
采用气缸作为插针直线运动的驱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成本低廉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手动上袋时,首先将输液软袋的灌装管管口对准于大口径的导向筒,在导向筒的引导下,输液软袋的灌装管最终与插针精确同轴对准;大幅降低了上袋难度,提高了上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插接嘴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插接嘴—1;插针—2;导向筒—3;气缸—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软袋灌装管的固定装置包括插接嘴1,插接嘴1包括插针2和导向筒3,导向筒3设置于插针2的外围,导向筒3的开口设置于插针2用于插接输液软袋的一端,插针2与导向筒3之间沿插接嘴1的径向设有环状间隙,插针2和导向筒3均沿插接嘴1的轴向延伸。
当输液软袋需要插入插针2时,可首先将其插入至导向孔中,在导向孔的引导下插入至插针2中,相对于直接将输液软袋的灌装管内孔与插针2对准再行插入,由于导向筒3具有较大的口径,上袋更加容易。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35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磷酸盐粘结的复合材料和方法
- 下一篇:包括装载式马格纳斯效应转子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