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宜干旱山地应用的集雨造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5592.8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2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方春;邢尚军;马海林;杜振宇;马丙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宜 干旱 山地 应用 造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雨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宜干旱瘠薄山地中应用的集雨设施。
背景技术
国际上公认干旱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其它自然逆境造成损失的总和。干旱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5%,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由此形成的土地荒漠化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现有干旱瘠薄山地67万hm2(1000余万亩),约占山地丘陵面积的12.09%,这些地区植被稀少、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无灌溉条件,降水量稀少,林木成活和正常生长受到严重的制约。干旱已成为影响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成为山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由于林业用地的复杂性,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几乎是不可能的,天然降水便成为当地林业生产用水的唯一来源,而通过拦截雨水为造林服务,是在目前水资源匮乏条件下实现荒山绿化的有效途径。人们对集雨设施农业灌溉研究很多,比如通过集雨沟、塑料薄膜、集雨桶、覆膜压草等方式可有效集雨,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生活用水、大棚温室、城市绿化、甚至用于发电等。这些实用新型为雨水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雨水收集方式有的需要特殊设备设施、成本较高、有的雨水收集量较少,有的使用不方便,并不适宜直接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应用。因此,针对我国大面积干旱瘠薄山地未能造林绿化或造林成活率较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较差的现状,寻求一种适宜干旱瘠薄山地应用的雨水收集系统,才能为干旱山地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宜干旱山地应用的集雨造林系统,其结构施工简单,可长期应用,不需要专门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利用雨水浇灌时不需要动力,易于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适宜干旱山地应用的集雨造林系统,在坡面上设有雨水径流面,雨水径流面通过过滤池与雨水中转池相连,雨水中转池与若干集雨池相连,集雨池与出水管相连。
所述若干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管依次相连通,最后一级集雨池与出水管相连。
所述雨水中转池和若干集雨池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其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若干集雨池之间的导水管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若干集雨池之间的导水管距离其底部0.1 ~ 0.3 m。
所述雨水中转池和与之相邻的集雨池之间通过一导水管和一具塞导水管相连通,所述导水管位于连通雨水中转池和该集雨池的中部,具塞导水管连通雨水中转池和该集雨池的下部。
所述导水管高度距离雨水中转池的底部1.0 ~ 1.5 m,具塞导水管距离底部0.1 ~ 0.3 m。
所述雨水中转池和若干集雨池的上部均设有盖子和溢水口,所述雨水中转池内有阶梯。
所述过滤池为圆形,深度0.6 ~ 1.0 m,体积0.5 ~ 1.5 m3。
所述雨水中转池为圆形,体积10 ~ 100 m3;所述若干集雨池均为圆形,体积10 ~ 100 m3。
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水流控制器。
一般情况下,具塞导水管应将塞子塞好。雨水中转池内有简易的阶梯,以便清理沉淀的碎石等杂物。此外,雨水中转池上有盖子,防止高温时雨水蒸发和低温时雨水结冰。收集的雨水在雨水中转池内,经过第二次的沉淀,经过导水管进入集雨池。各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管相连,收集雨水和利用雨水时,利用水的压力差达到水平面基本一致。
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过滤池和雨水中转池内的石子、树叶等杂物清理干净。将具塞导管的塞子塞好,同时将水量控制器关闭。雨季时雨水经径流面、过滤池进入雨水中转池,经过导管间雨水流通,在集雨池内贮存。雨季过后,根据造林树种或者经济林木的需水特征,在不同时间随时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浇灌。打开水量控制器,通过连接在水量控制器上的软管进行浇灌。集雨池内雨水浇灌完毕,可打开具塞导水管的塞子,充分利用雨水中转池内的雨水。雨水利用完毕,塞好具塞导水管的塞子,关闭水量控制器、清理过滤池和雨水中转池内杂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成本低,寿命长,可连续多年使用。
(2) 集雨池之间相互连通,收集雨水量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55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