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射式防眩目LED汽车照明前大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6088.X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2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双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双庆;王雅丽 |
主分类号: | F21S8/12 | 分类号: | F21S8/12;F21V7/06;F21V19/00;F21W101/1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201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眩目 led 汽车 明前 大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射式防眩目LED汽车照明前大灯,是具有散热设计、近光灯和远光灯一体的、全LED光源的汽车前大灯,属于照明电器或汽车零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上使用的近光照明大灯均利用光反射原理或者透镜聚光原理,除了因光源本身能耗高和照明效果还不是最佳以外,光线眩目也带来了光污染和安全隐患。现有汽车大灯结构通常由光源和抛物面反射腔体或者透镜聚光组件组成,分近光灯和远光灯两种光型,远光灯的照明角度高,会对前方对向及同向的驾乘者或行人造成眩目,所以,交通安全法规定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使用近光灯,但现有各类传统的灯丝热发光光源的汽车照明前大灯即使在用近光灯时,都有很大的圆形散射光晕区域,尽管普遍在发光灯泡上加遮挡和采用背投等方式,也只能使眩目程度有所减弱,同时又存在光能利用不充分、光型不理想,散射光和漫反射光造成灯光不能集中和未有效利用,能量分散,不仅夜间同向行驶的后方车辆车灯对其前面车辆的驾乘人员和行人造成影响,且夜间对向会车时,虽都切换为近光灯,因双方车灯在使用近光灯时彼此也都依然眩目,在对向驶过的刹那间,眼前有短时的失明,看不清前方路况,驾驶员只能凭感觉和经验,不仅无法礼貌行车,还易于产生疲劳,严重危及交通安全,由此引发的夜间交通事故频发。为此,也有很多试图用各种被动的方法,如配戴司机防护镜、使用红外夜视仪,更有的将其复杂化,如利用偏振玻璃灯罩或使车灯可电动转向等等方式,但均不能主动地和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车灯眩目带来的安全问题。
目前有以氙气灯作为汽车前大灯,因其发光原理和工作方式是光管气体发光,无法近似为点光源,需要外加光学透镜聚光,且它的开启和关闭都有明显的时间延迟,不适于频繁且要求反应迅速的开关切换情况,有的采用外加马达控制的方法变换氙气灯光源与透镜的相对位置来实现光型变换;而作为新型固态光源的LED晶体发光二极管本身具有方向性的特点,其应用受到现今制造技术所限,存在单个功率小和散热问题,用于汽车照明时只能将其多个排放在一起同时组合应用,更无法近似为点光源,虽然易用用作远光照明,但用作为近光照明时要减轻光散射和漫反射,还需对每个灯珠单独逐个加用光学透镜,以对它们发射出的光分别进行汇聚,即便如此,两者在实际用作近光灯时,仍有带仰角的散射光而依然眩目。而且,虽然LED是更为先进的光源,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具备较好的工作品质、照明品质和使用效果上的优点,却明显受其光源本身的特性和目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所限,实际用作汽车近光照明方面均处于概念状态。
总之,用LED晶体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防眩目汽车近光照明前大灯,并采取反射式设计和相应散热设计的情况,公知的现有汽车前大灯中尚无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用LED晶体发光二极管以及同时用多个LED灯珠排列组合成的非点光源的汽车前大灯,设计包括散热方案在内的LED汽车前大灯结构形式,使其近光照射出无仰角散射光且有宽泛的近于水平和俯射的光照区以及光集中区的照射光型,作为机动车辆夜间正常行驶时始终都采用而不必频繁切换的防眩目安全行车用照明前大灯,避免灯光造成对向及同向的驾乘者或行人眩目的现象,同时将近光灯和远光灯组合成为一体的组件,各自分别单独控制,在需要警示或夜间行车需要扩大照射区域及高度时可开启或切换远光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双庆;王雅丽,未经郭双庆;王雅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60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