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低NOx排放的烟气再利用技术烟气与空气混合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9443.9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41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肖江东;徐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特飞博燃烧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1/40 | 分类号: | F23D1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俞宗耀 |
地址: | 200333 上海市普陀区金沙***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nox 排放 烟气 再利用 技术 空气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燃油燃烧器用部分烟气与空气的混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NOx排放的烟气再利用技术、使再利用的烟气与新鲜空气均匀混合的混合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低碳低排放、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和应用,对燃油燃气燃烧器在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燃气燃烧产生的NOX主要是热力型的,即在1536度以上,NOX大量生成,而CO则是由于燃气未完全燃烧产生的结果。燃油燃烧产生的NOX主要有热力型和燃料型两种.其中热力型NOX的原理与上述燃气燃烧器相似,而燃料型则主要由于燃料中的N原子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NOX。名称为《工业燃烧器气体燃料和助燃空气的超混合装置》(专利号:200710041897.2)的中国专利,主要是在针对热力型NOX的机理,在燃烧器本体结构上进行改进与发明,降低炉膛的火焰峰值温度,使得炉膛温度更均匀,从而降低NOX排放;而要降低燃油的燃料型NOX,还必须减少燃油中的N原子与氧气的结合的机会。比较少,效果不明显。而要降低燃油的燃料型NOX,还必须减少燃油中的N原子与氧气的结合的机会。
传统的燃烧器特别是燃油燃烧器,在涉及降低NOX排放方面做的比较少,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改变燃烧器本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燃烧产物烟气与新鲜空气的混合箱装置,从而降低烟气和空气混合物中的氧浓度,并且相对降低炉膛内的温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降低NOX排放的烟气再利用技术烟气与空气混合箱装置,包括烟气-空气混合室,烟气入口段,助燃空气入口和混合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空气混合室内壁与轴向导流加强筋固定连接,所述烟气-空气混合室内腔中部置有板式整流栅;所述板式整流栅的上方置有助燃空气入口和烟气入口段,所述板式整流栅的下方置有混合气出口,所述烟气-空气混合室的下端为导流斜底,所述导流斜底的低端置有水封U形管。
助燃空气入口呈喇叭状缩口。
烟气入口段的轴线与混合室轴线呈α角,45°<α<90°。
所述板式整流栅的下方置有导流弧板,所述导流弧板中间为圆弧形,两端分别为直段平板.一端与混合室内导流加强筋固定连接,另一端置于混合气出口中。
所述导流斜底与混合室轴线呈β角,30°<β<60°。
工作时,助燃新鲜空气由喇叭型助燃空气入口进入到混合室上端进入混合室,燃烧产物的烟气经过烟气入口段进入到混合室,混合室内布置有板式整流栅、若干导流加强筋和导流弧板,新鲜空气与烟气呈一定角度在混合室内剧烈冲刷混合,混合气出口接外界的燃烧器风机入口,在风机的吸力作用下,最终使得混合室产生微负压,燃烧烟气部分与助燃空气混合,经由混合气出口被输送到燃烧器系统中去与燃料混合燃烧。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混合室内布置有板式整流栅、若干导流加强筋和导流弧板,能减少空气扰动,并且新鲜空气与烟气呈一定角度在混合室内剧烈冲撞混合,形成均匀的烟气-空气混合物。由于新鲜空气均匀预混了部分烟气,能降低烟气和空气混合物中的氧浓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高温型NOX的产生,另外也减少了中间产物含氮基团和氧的反应,一部分就会转化为分子N2,因此有利于减少燃油的燃料型NOX的生成。经本公司多处试验结果表明,燃气时NOX排放浓度可降低30%,燃油时可降低10%~30%。本混合装置结构简单,无需改动燃烧器本体,运行平稳,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助燃空气入口;2-烟气-空气混合室;3-烟气入口段;4-混合气出口;5-混合室导流斜底;6-水封U形管;7-导流加强筋;8-导流弧板;9-板式整流栅。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特飞博燃烧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诺特飞博燃烧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9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