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0633.2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8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周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东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20 | 分类号: | G06K9/20;G02B1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指纹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率的光学指纹传感器。
背景技术
指纹识别是依据个人各异的活体指纹生物特征,进行身份确认与验证的一种生物识别方式,而指纹采集恰恰就是这种生物识别方式的核心所在,指纹采集的过程本质上是指纹成像的过程,其原理是利用嵴与谷的几何特性、物理特征和生物特征的不同,以得到不同的反馈信号的量值来绘成指纹图像,然后再对指纹图像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为有效用户指纹,以达到安全识别的目的。
指纹传感器是指纹识别系统的输入装置,可广泛使用于指纹锁、考勤系统、带指纹识别功能的鼠标、键手机等装置上,也可以用于公安系统的指纹对比采集等作业。光学指纹传感器是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指纹采集装置,它是利用指纹嵴线与谷线和光学介质面接触程度的差异进行光学成像采集。
然而,现有技术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由于棱镜、物镜及凸透镜在同一方向上排列,会存在以下缺陷:1.导致光学指纹传感器的尺寸较大,不利于产品设计。2.光路调校不细腻,造成成像质量不高。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可以减小其尺寸以方便设计,并且能更好地实现自动调焦以活动更清晰的图像,是业内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指光学指纹传感器存在的尺寸较大,并且光路调校不细腻,成像质量不高这一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包括:外壳、光源、棱镜和物镜,所述棱镜位于所述外壳内的一侧,且所述棱镜具有入光面、采集面、出光面及吸收面,所述物镜邻近所述出光面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指纹传感器更包括:
透镜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与所述物镜相对的另一侧,所述透镜组具有一凸面与一平面,且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为竖直方向;
图像传感器,对准所述透镜组的光轴并朝向所述透镜组的所述凸面;以及
反射镜,朝向所述透镜组的所述平面设置,且所述反射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棱镜为梯形棱镜。
优选地,更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贴附于所述棱镜的所述吸收面上。
优选地,更包括导光装置,设置于所述棱镜的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光源之间。
优选地,所述导光装置为导光板。
优选地,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优选地,更包括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物镜与所述反射镜及所述透镜组之间,所述支撑板具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锐角的范围为35°-55°。
优选地,所述锐角的范围为45°。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在物镜与透镜组之间设置反射镜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缩短光线传播路程,从而缩小光学指纹传感器的尺寸,以方便设计。并且,能更好地实现自动调焦,以获得较清晰的图像,进一步提高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光学指纹传感器1包括:外壳10、光源(未绘示)、等腰直角棱镜11、物镜12、透镜组13及图像传感器14。其中,光源等腰直角棱镜11、物镜12、透镜组13及图像传感器14都收容于外壳10内。等腰直角棱镜11具有入光面111、采集面112及出光面113,而透镜组13位于外壳10内与等腰直角棱镜11相对的另一侧,透镜组13具有一平面131与以凸面132,平面131朝向等腰直角棱镜11的出光面113设置,并且透镜组13的光轴为水平方向。物镜12位于等腰直角棱镜11的出光面113与透镜组13之间。图像传感器14对准透镜组13的光轴,并且朝向透镜组13的凸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东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东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0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