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5988.0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7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常杰;邾继贵;吴斌;任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K9/02 | 分类号: | B61K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温国林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车辆 限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标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
背景技术
机车车辆限界测量问题是列车大提速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类测量问题较常规几何测量面临更复杂的技术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兼顾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两个方面,在一节二十多米长的车厢关键部位截面测量中实现高精度测量,具有很大的难度;二是被测关键截面的高复杂性,大多数传统接触式测量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无法高效、高精度地完成测量任务。
近年来非接触式测量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效率高的优点,但尚未成为机车车辆限界测量的主流方式。目前,国内铁路部门进行机车车辆限界测量的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接触式测量系统,最典型的是在铁轨上方固定门状支撑框架,并在支撑框架两侧上沿竖直方向分别固定一个仅可轴转动的限界平板,并在铁轨下方深坑沿垂直于铁轨方向放置一个仅可轴转动的限界平板。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的缺点和不足:
现有的限界系统测量系统是按照检查要求,逐点、逐步使用钢板尺手工测量,具有速度慢,精度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减少了劳动强度,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包括:门状支撑框架,在所述门状支撑框架的两侧立柱内侧面、上方横梁下端面及下方横梁上端面安装移动平台;在所述移动平台的两端各安装平台支架,穿过所述平台支架安装有大丝杠,在所述移动平台上安装大导轨;所述大导轨上安装有第一平板,所述第一平板通过所述大丝杠的牵引在所述大导轨上运动;所述第一平板上装有移动底板,所述移动底板 的两端各安装底板支架;在所述移动底板上安装有小丝杠和小导轨,在所述小导轨上安装有第二平板,所述第二平板通过所述小丝杠的牵引在所述小导轨上运动;所述第二平板上安装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上安装有激光测距传感器;在所述平台支架上通过第一电机支架安装有大电机,所述大电机通过内部的连轴器与所述大丝杠配合实现传动;在所述底板支架上通过第二电机支架安装有小电机,所述小电机通过内部的连轴器与所述小丝杠配合实现传动。
所述移动平台由块阶梯状平板构成。
所述移动底板成阶梯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检具标定的柔性,通过精密大小导轨移动传感器测量,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B-B线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提高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减少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详见下文描述:
参见图1为系统整体框架,图2为局部放大图。由于机车车辆限界系统结构具有对称性,这里只对右侧的结构进行了局部放大。
一种机车车辆限界系统,包括:门状支撑框架1,在门状支撑框架1的两侧立柱内侧面、上方横梁下端面及下方横梁上端面安装移动平台2;在移动平台2的两端各安装平台支架3,穿过平台支架3安装有大丝杠4,在移动平台2上安装大导轨5;大导轨5上安装有第一平板6,第一平板6通过大丝杠4的牵引在大导轨5上运动;第一平板6上装有移动底板7,移动底板7的两端各安装底板支架8;在移动底板7上安装有小丝杠9和小导轨10,在小导轨10上安装有第二平板11,第二平板11通过小丝杠9的牵引在小导轨10上运动;第二平板11上安装有L型支架12,L型支架12上安装有激光测距传感器13;在平台支架3上通过第一电机支架14安装有大电机15,大电机15通过内部的连轴器与大丝杠4配合实现传动;在底板支架8上通过第二电机支架16安装有小电机17,小电机17通过内部的连轴器与小丝杠9配合实现传动。
其中,具体实现时,移动平台2由2块阶梯状平板构成。
其中,具体实现时,大丝杠4穿过2个平台支架3,并通过轴承的配合固定在平台支架3上。
其中,具体实现时,第一平板6通过滑块和螺母与大导轨5和大丝杠4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59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曲形条纹面料
- 下一篇:粉煤气化装置开车前CO耐硫变换催化剂活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