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节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6033.7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9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雷雨成;曹华丰;徐洪印;钱方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转向桥上的转向节。
背景技术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上的主要零件之一,能够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转向节的功用是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及尺寸、位置精度,属汽车保安件。现在市面上轿车所设计的转向节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尤其在材料的选用上、加工工艺上及热处理方法上都各不相同。但是,现有的转向节没有足够的强度、重量轻、零件的加工工艺性不好,材料的切屑性能较差,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等不满足使用中的要求。另外,转向节根据设计要求要与轮毂、减震器、制动钳、导向臂、挡泥板及上下摆臂相连接,现有的转向节不能保证后轮胎内外倾可调整。
由上可见,为了使现有的转向节有足够的强度,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好,材料的切屑性能好,尺寸精度、位置精度高、粗糙度满足使用中的要求,且能保证后轮胎内外倾可调整,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节,其加工工艺性好,材料的切屑性能好,尺寸精度、位置精度高、粗糙度满足使用中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向节,包括臂体、第一安装座、下摆臂前支撑座、第二安装座、凹形叉、减震器连接座和下摆臂后支撑座,其中,所述下摆臂前支撑座、减震器连接座和下摆臂后支撑座内设有橡胶轴套;所述凹形叉内开设腰型孔。
上述的转向节,其中,所述臂体上设置加强筋。
上述的转向节,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安装座数量为4个。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节,通过所述下摆臂前支撑座、减震器连接座和下摆臂后支撑座内设有橡胶轴套,实现部件连接的加工工艺性好,材料的切屑性能好,尺寸精度、位置精度高、粗糙度满足使用中的要求;通过凹形叉内开设腰型孔,实现了后轮胎内外倾的调整,保证后轮胎内外倾的韧性;通过臂体上设置加强筋,满足了部件强度的要求;通过第一安装座数量设置为2个,所述第二安装座数量设置为4个,使部件相互之间连接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臂体 2第一安装座 3下摆臂前支撑座
4第二安装座 5凹形叉 6减震器连接座
7下摆臂后支撑座 8加强筋 9腰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节,包括臂体1、第一安装座2、下摆臂前支撑座3、第二安装座4、凹形叉5、减震器连接座6和下摆臂后支撑座7,其中,所述下摆臂前支撑座3、减震器连接座6和下摆臂后支撑座7内设有橡胶轴套;所述凹形叉5内开设腰型孔9。所述臂体1上设置加强筋8。所述第一安装座2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数量为4个。
转向节与减震器间靠橡胶轴套和螺栓柔性连接,转向节与下摆臂后支点及导向臂间靠橡胶轴套和螺栓柔性连接,转向节与下摆臂前支点间靠橡胶轴套和螺栓柔性连接,转向节与制动钳间靠螺栓连接,转向节与上摆臂间靠橡胶轴套和螺栓连接。通过不同的连接方法,来实现悬架、制动器、减震器及后轮胎前内外倾等空间各种设计状态,从而满足结构设计要求。转向节除了满足与其它零部件连接的功能外,其本身而言考虑到有足够的强度、体积小重量轻、零件的加工工艺性要好、材料的切屑性能要好及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等要满足设计要求。臂体1与下摆臂后支承座3及减震器相连,跨距大、承载力大,为了满足强度及体积小要求,在臂体1上增加了加强筋8;转向节凹形叉5与上摆臂连接靠凹形叉5变形压紧上摆臂端面,所以凹形叉5在结构、尺寸及材料上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凹形叉5内开设腰型孔9来实现后轮胎内外倾的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6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