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8801.2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2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缪宏;张瑞宏;李祥;张剑峰;王洪亮;杨新春;王红军;赵映;朱河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60 | 分类号: | G01N3/6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玻璃 冷热 循环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玻璃疲劳试验装置,尤其是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玻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能使真空玻璃在预期寿命内受到自然环境冷热冲击后仍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冷热疲劳试验对其耐疲劳强度进行验证。现有的冷热疲劳试验通常分别使用冷疲劳试验装置和热疲劳试验装置独立进行冷疲劳试验和热疲劳试验,进行热疲劳试验后要将真空玻璃从热疲劳试验装置中取出,再装入冷疲劳试验装置中进行冷疲劳试验,一轮试验要反复移动玻璃多次,试验时间长,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均较大,导致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目前真空玻璃冷热疲劳试验将冷疲劳试验装置和热疲劳试验装置分开设置,导致试验时间长,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将冷疲劳试验装置和热疲劳试验装置合二为一,进行热疲劳试验后可迅速转换到冷疲劳试验状态,无需将真空玻璃作任何移动,试验时间显著缩短,操作简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冷气生成装置、输气管道、气泵、电动阀门、冷气回流管道及电控单元,其特征在于:试验箱通过输气管道与冷气生成装置连接,气泵和电动阀门设于输气管道上,冷气回流管道直接连接于试验箱与冷气生成装置之间,电控单元与冷气生成装置、气泵及电动阀门进行电气连接;
所述试验箱内,下壁设有真空玻璃装夹平台,有一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有两壁各开一冷气输入口,输气管道通过冷气输入口接入试验箱内,有一壁开一冷气输出口,试验箱内冷气通过冷气输出口经冷气回流管道回流进冷气生成装置,各侧壁对称设置多个红外加热装置,一侧壁设有箱门;所述温度传感器及红外加热装置与电控单元电气连接;
所述真空玻璃装夹平台采用周边夹紧固定装置,与试验箱下壁平行,真空玻璃装夹平台与试验箱下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试验箱高度的三分之一;真空玻璃装夹平台可装夹最大玻璃尺寸为长120cm,宽100cm。
所述真空玻璃装夹平台上设有一层隔热膜。
所述试验箱的长、宽、高分别为180cm、150cm、150cm。
所述红外加热装置的数量为2-8个。
所述冷气生成装置中装有液态氮。
所述试验箱、输气管道和冷气回流管道由保温材料包裹,试验箱密封。
本实用新型将冷疲劳试验装置和热疲劳试验装置合二为一,共用试验箱、真空玻璃装夹平台、温度传感器及电控单元,极大降低了设备成本;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进行热疲劳试验后可迅速转换到冷疲劳试验状态,无需将真空玻璃作任何移动,操作简便,劳动强度显著降低,试验时间显著缩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气原理框图。
图中:1试验箱,2冷气生成装置,3电控单元,4气泵,5电动阀门,6真空玻璃装夹平台,7冷气输入口,8温度传感器,9输气管道,10冷气回流管道,11红外加热装置,12冷气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的电气原理框图,真空玻璃冷热循环疲劳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1、冷气生成装置2、输气管道9、气泵4、电动阀门5、冷气回流管道10及电控单元3,试验箱1通过输气管道9与冷气生成装置2连接,气泵4和电动阀门5设于输气管道9上,冷气回流管道10直接连接于试验箱1与冷气生成装置2之间,电控单元3与冷气生成装置2、气泵4及电动阀门5进行电气连接;
试验箱1的长、宽、高优选为180cm、150cm、150cm,其下壁设有真空玻璃装夹平台6,有一壁设有温度传感器8,有两壁各开一冷气输入口7,输气管道9通过冷气输入口7接入试验箱1内,有一壁开一冷气输出口12,试验箱1内冷气通过冷气输出口12经冷气回流管道10回流进冷气生成装置2,各侧壁对称设置2-8个红外加热装置11,一侧壁设有箱门;所述温度传感器8及红外加热装置11与电控单元3电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88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两用型洁净新风系统
- 下一篇:一种除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