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4954.8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2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宋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仲华 |
主分类号: | B66F11/04 | 分类号: | B66F11/0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黄美成 |
地址: | 55000***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移动 作业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主要用于隧道内高空作业时人员站立,尤其是能在跨度和高度较大、现场环境较为复杂的环境中供作业人员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隧道内进行高空作业时大多采用液压式高空作业车或高空升降平台,这种类型的机械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对现场环境要求高,使用时地面必须平整,当地面有较大坡度或坑洼不平时,液压系统会发出警报,影响使用效果,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二是作业范围有限,当隧道掌子面跨度超过3米时,无法全断面展开施工,需要多次移动机位分块完成作业,影响施工效率;三是承载人员少,作业平台上最多只能同时站立2~3人,无法满足多人同时施工;四是承载重量轻,由于采用液压系统驱动,常用的高空升降平台上一般只能承载2吨以内物品,过多时则易造成侧翻。
总而言之,现有的高空作业车和高空升降平台具有对现场环境要求高、作业范围有限、承载人员少和承载重量轻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该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易于实施,灵活性强。
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在载重汽车底盘上固定有一个框架,框架上设有一个作为固定式作业平台的顶棚。
在顶棚上设有一个天窗;在天窗与载重汽车底盘之间设有楼梯。楼梯还可以是独立的,在使用时,将楼梯搭界在顶棚的边缘,人从顶棚的边沿部位爬上顶棚。
在框架的侧部或尾部设有至少一个折叠式作业平台;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 台上设有斜撑;折叠式作业平台展开时,斜撑的一端接折叠式作业平台,斜撑的另一端与框架连接。
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台为格栅式折叠式作业平台。
在框架上设有至少一对用于悬挂折叠式作业平台的挂耳;一个折叠式作业平台与一对挂耳对应。
在框架的侧部或尾部设有两层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台;上层折叠式作业平台在展开时与顶棚平齐。
折叠式作业平台共10个:框架两侧的各设4个折叠式作业平台;框架的后端共设2个折叠式作业平台。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不仅加工方便、成本低廉,而且能在大跨度、高断面和现场环境复杂的作业面使用,能满足多人携带8吨以内的机工具和施工材料上下重叠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目前高空作业车和高空升降平台出现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底盘作为行进动力和平台载体,通过在底盘上安装带双层折叠式作业平台的框架,不仅能有效增加作业空间,扩展作业范围,而且结构简单,使用起来灵活性好,且移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载重汽车底盘;2.框架;3.展开的侧向折叠式作业平台;4.斜撑;5.挂耳;6.折叠的侧向折叠式作业平台;7.后端折叠式作业平台;8.天窗;9.楼梯;10.顶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车载式移动作业平台,在载重汽车底盘上固定有一个框架,框架上设有一个作为固定式作业平台的顶棚。
在顶棚上设有一个天窗;在天窗与载重汽车底盘之间设有楼梯。楼梯还可 以是独立的,在使用时,将楼梯搭界在顶棚的边缘,人从顶棚的边沿部位爬上顶棚。
在框架的侧部或尾部设有至少一个折叠式作业平台;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台上设有斜撑;折叠式作业平台展开时,斜撑的一端接折叠式作业平台,斜撑的另一端与框架连接。
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台为格栅式折叠式作业平台。
在框架上设有至少一对用于悬挂折叠式作业平台的挂耳;一个折叠式作业平台与一对挂耳对应。
在框架的侧部或尾部设有两层所述的折叠式作业平台;上层折叠式作业平台在展开时与顶棚平齐。
折叠式作业平台共10个:框架两侧的各设4个折叠式作业平台;框架的后端共设2个折叠式作业平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采用解放CA1092型载重汽车底盘作为承载车体,将车厢侧板全部拆除,在底盘上用18#槽钢焊接一个长5米、宽2.5米、高2.5米的框架,框架底座用螺栓与车架连接牢固,确保整个框架稳固可靠。框架上端横向焊接三根10#槽钢,并在槽钢上方用5毫米厚钢板制作成固定式顶棚,作为人员作业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仲华,未经宋仲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49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间歇旋转液体充填随动往复机构
- 下一篇:翻料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