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8978.0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李向东;刘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24 | 分类号: | 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防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后防撞梁作为汽车安全零部件,在低速碰撞时保护车身结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在高速碰撞时吸收部分能量,降低对乘员的伤害程度。
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一般为横截面呈几字形的梁体结构,其各部位强度相同,不利于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变形甚至损害,防撞性能较差。同时,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主要有铝合金挤出、钢板冲压、辊压等结构形式。其中,铝合金后防撞梁防撞性能较好,但制作工艺复杂,重量大,成本高;闭口式辊压后防撞梁的防撞性能较好,但所需辊轮组较多,制作工艺复杂,运用在前保防撞梁居多。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缺少一种防撞性能好、重量较轻、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容易维修更换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防撞梁防撞性能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其防撞性能好,可满足后碰要求,结构简单,重量轻。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
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以及,
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连接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
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包括构成所述几字形结构的两侧面和连接于两侧面之间的顶面;所述凹槽结构形成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的顶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的几字形结构的深度大于3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结构为长方形凹槽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深度大于3毫米,长宽比大于1.5。
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为一体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身,在所述车身上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可形成一次缓冲,而设置在后保险杠防撞梁上的凹槽结构可形成二次缓冲,从而在对碰撞能量进行二次缓冲吸能后再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身下部,与传统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防撞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强度更高,尤其在汽车后部遭遇碰撞时能更有效地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有效减少碰撞对汽车及乘员的冲击,起到很好的防撞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保险杠防撞梁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无废料落料后一体冲压加工制作而成,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制作成本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后保险杠防撞梁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车身上,更换、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正视图;
图3表示图2中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图2中B-B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后防撞梁防撞性能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
沿车身横向延伸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1;以及,
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1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2,连接在后保险杠防撞梁1上;
后保险杠防撞梁1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11。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可形成一次缓冲,而设置在后保险杠防撞梁1上的凹槽结构11可形成二次缓冲,从而在对碰撞能量进行二次缓冲吸能后再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身下部,与传统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防撞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强度更高,尤其在汽车后部遭遇碰撞时能更有效地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有效减少碰撞对汽车及乘员的冲击,起到很好的防撞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89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器件
- 下一篇:可变电容开关、阻抗匹配电路、以及发送和接收切换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