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9115.5 | 申请日: | 2012-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秦瑞霞;金青;连春该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严新德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旋钮 高度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内电子设备控制面板上旋钮的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内电子设备如空调控制器的面板中,需要将旋钮等小面积的凸出物的凸出高度控制在9.5mm以下,以满足安全法规对车内固定凸出物凸出高度的要求。但是,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车内整体外观和产品性能、功能的需求,旋钮的高度常常超出规定。为了同时能够符合安全法规的要求,在空调控制器与车内外围零件的装配连接处设置容易断裂的结构,当空调控制器承受额定外力时,其与车内外围零件的装配连接处结构断裂,达到整体产品后退的效果;或者在旋钮的后部线路板上铣圆形槽孔,降低电路板的局部连接强度。当旋钮的上端部承受前纵向水平力时,电路板圆形槽孔内部分掉落,从而使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旋钮一同向后掉落,实现旋钮向后退缩。上述第一种方案受控制器与外围零件连接结构及空间的限制,经常无法得以实现,上述第二种方案占用大量的电路板面积,使电子元器件的布局空间被压缩,产品不得不使用两块或更多的电路板,大幅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所述的这种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降低旋钮高度的结构受空间限制多或者占用过多电路板面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包括面板、后盖、旋钮组件和电路板,所述的旋钮组件中包括有旋钮,其中,所述的后盖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面板的背侧,所述的电路板设置在后盖与面板之间,所述的旋钮组件固定设置在电路板上,所述的旋钮向前穿过面板中的旋钮孔,电路板上通过连接筋连接有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中设置有安装孔,安装部通过设置在安装孔内的紧固件与后盖固定。
进一步的,后盖中向前设置有限位脚,所述的限位脚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倒钩,电路板中相邻的两个连接筋之间设置有槽,限位脚自由端上的倒钩的尖端对准所述的槽并位于槽内或者槽外电路板的背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面板、后盖、旋钮组件和电路板正常安装后,旋钮凸出面板。在旋钮遇到前纵向水平力时,电路板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筋断裂,旋钮连同电路板后退,旋钮凸出面板的高度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同时后盖上的倒钩钩住电路板断裂面的边缘,防止电路板和旋钮回弹。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可满足乘用车内部凸出物高度的法规要求,并使控制器与外围零件的装配方式有更多的安装结构,增加了产品装配的灵活性;同时由于不占用大面积的电路板,不会压缩电子元器件的布局空间,能够较大的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旋钮正常状态示意图(图中旋钮顶面与面板间距大于9.5mm)。
图3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旋钮在轴向外力作用下的状态示意图(图中旋钮顶面与面板间距小于9.5mm)。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路板与后盖间装配示意图。
图5是旋钮在外力作用下电路板倾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旋钮高度的安装结构,旋钮组件1设于面板2中,旋钮组件1下方设有电路板3,电路板3设于后盖4上,其中,所述的电路板3上设有安装孔31,后盖4上设有安装柱41,所述的安装孔31与安装柱41相配合,在所述的电路板3上、位于所述的安装孔31附近开设有复数个槽孔32,所述的槽孔32之间设有连接筋33,在所述的后盖4上设有倒钩42,所述的倒钩42位于所述的槽孔32正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倒钩42设置在限位脚的自由端,限位脚的后端设置在后盖4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电路板3一端设有两个安装孔,相应地,与所述的两个安装孔相对应设有两个所述的槽孔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91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