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家用冷热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0867.3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4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东沓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D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冷热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家用冷热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室内的供暖或供冷,多利用电、煤或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能源,为了节省能源,不断有发明人提出各种节能措施,并推出各种节省能源的设施,例如有人提出的名为“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双热源住宅舒适集成系统”( 公开号CN201391932),其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壁挂锅炉、生活热水供应装置、地板采暖装置、流量平衡罐和热交换装置;生活热水供应装置包括生活热水贮水箱;热交换装置包括循环水换热盘管和循环水泵;循环水换热盘管设置在生活热水贮水箱中,其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流量平衡罐连通;流量平衡罐设有与壁挂锅炉连通的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地暖水出口、与地暖水进口、与循环水换热盘管进水口连通的循环水出口和与循环水换热盘管出水口连通的进水口;该实用新型把太阳能集热作为一级热源,把壁挂锅炉作为二级热源,利用了太阳能,集生活热水供应、地板采暖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但是,该实用新型存在一些不足,其采用循环水换热盘管作为热交换装置,其供热交换的面积小,在单位时间内,被贮水箱中的水吸收转化的热能较少,严重影响了太阳能的利用率,而且水加热的速度慢,易形成热水供给不足。
另外,所用的地暖板,由于没有专用的拼装结构,不易铺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利用效率高、节能性能良好的家用冷热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效率高并易于铺设和维修的家用冷热空调系统用的地暖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家用冷热空调系统,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以及可通入热媒而调节室内温度的天花板和地暖板,或地暖板和天花板两者之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注热媒、冷媒并通过热媒对接入的自来水进行加热的冷热交换水箱;太阳能集热器与冷热交换水箱间设有可供热媒在两者间对流的管道;冷热交换水箱内设有注入热媒的蓄温箱,蓄温箱中设有下水胆;下水胆为可外接水源并可与热媒热交换的密闭容器,并设有向外供水的出水口;蓄温箱直接或通过辅助蓄温箱,管连接于天花板和地暖板,与后两者分别构成液体循环管道。自来水注入在下水胆内,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热能,加热热媒,热媒流入冷热交换水箱的蓄温箱内,下水胆浸泡在蓄温箱内的热媒中,与之形成热交换,对水进行加热;这种容器浸泡的方式,使得热交换的面积较大,可迅速吸收热媒中的热量,冷却的热媒再回流进入太阳能集热器接受太阳能转化的热量;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使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更加良好。下水胆内的水被加热后,可直接或再经过诸如辅助蓄温箱的其他装置间接地通入天花板和地暖板,使之对室内供热。
本文所述的天花板是指可通入冷媒而调节室内温度的装置,非一般意义上的天花板;所述的地暖板为可通入热媒而调节室内温度的装置。
为了加强系统设施,尤其是地暖板、天花板冬天对室内供暖,天花板夏天对室内的制冷;作为优选,所述的辅助蓄温箱通过上下两条管路与蓄温箱连通,在管路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水阀;辅助蓄温箱连接有外部制热设备制热设备或制冷设备。借助辅助蓄温箱夏天接入外部冷媒,再将冷媒送入天花板,冷气下降即可实现对室内的制冷。冬天接入太阳能或外部热媒,再将热媒送入地暖板,热气上升,即可实现对室内的供暖。
为了利用夏天的太阳能,,作为优选,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通道上连接有蒸汽发电机,蒸汽发电机电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和制热设备或制冷设备电连接。夏天太阳能集热器可使其加热的热媒形成蒸汽,在这些蒸汽的作用下,蒸汽发电机可产生电能,通过蓄电池,可对外部的制热设备或制冷设备进行供电,从而达到更良好的节能效果。
作为优选,在进入天花板和地暖板的管路上设有温差循环泵。可提高室内供暖或供冷的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东沓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东沓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0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