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水座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1881.5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2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黎定国;戴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乐卫浴(佛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11/02 | 分类号: | E03D11/02;E03D11/13;E03D11/17;E03D3/02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7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水 座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座便器。
背景技术
据统计,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座便器的冲洗用水占到居民日常总用水量的40%-50%,随着居民生活用水的比例逐年增长,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越发突出,仅座便器每年浪费的水资源就已经构成城市浪费水资源的最主要部分,加之水资源的不断短缺以及水浪费的日益严重,节水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发节水座便器也是大势所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510044863.X,发明名称为一种节水座便器,由座便器本体和水箱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中设置有净水池和废水池,两池相互隔开,净水池中设置有一套给排水总成,废水池中设置有一套排水总成,废水池与洗手盆的排水管相连通,两贮水池通过三通排水管与座便器本体相连通。此专利结构实现了盥洗用废水的二次利用,节约了洁净水资源,但水箱内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也没能从根本上减少座便器的水排放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结构简单,线条简洁,圆润光滑,节约用水,而且空间实用性强的节水座便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节水座便器,包括坐便盆、盖板,坐便盆的上部沿其周向方向分布有与进水口连通的主冲洗管道,坐便盆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上连接有进水连接管,进水连接管上安装有控制其水路通断的延时冲水阀。
所述坐便盆的后部设置有进水腔,进水口设置在进水腔的底部;排污口的侧壁设置有喷射口,该喷射口与进水腔之间连接有辅助冲洗管道。
所述进水腔的腔体高度与盖板厚度一致。
所述进水腔设置有一出水通道,该出水通道分别联通主冲洗管道与辅助冲洗管道。
所述排污口外连接有虹吸管,虹吸管的另一端设置在坐便盆的底部。
所述主冲洗管道表面分布有多个出水孔,出水孔的出水方向指向坐便盆内壁。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冲水管道和辅助冲水管道相互配合,优化二者管道结构和分水比例,提高了辅助冲水管道的喷射强度,优化存水弯处得结构,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参考冲落式结构,尽量减少了水封用水,同时,配合4.5升延时冲水阀,在冲水的过程中,使用极少4.5升的水量的水快速形成虹吸,完成一个高效节水的冲洗流程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坐便盆 2、盖板 3、主冲洗管道 4、出水孔 5、排污口 6、虹吸管 7、进水口 8、进水连接管 9、延时冲水阀 10、进水腔 11、喷射口 12、辅助冲洗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水座便器,包括坐便盆1、盖板2,盖板2安装于坐便盆1的上方,坐便盆1的上部沿其周向方向分布有与进水口7连通的主冲洗管道3,主冲洗管道3表面分布有多个出水孔4,出水孔4的出水方向指向坐便盆内壁。坐便盆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5,排污口5外连接有虹吸管6,虹吸管6的另一端设置在坐便盆的底部。进水口7上连接有进水连接管8,进水连接管8上安装有控制其水路通断的4.5升延时冲水阀9,一般情况下,进水连接管8藏于墙壁内,通过弯头与连接管件与坐便盆的进水口连接。在坐便盆1的后部设置有进水腔10,进水口7设置在进水腔10的底部;排污口5的侧壁设置有喷射口11,该喷射口11与进水腔之间连接有辅助冲洗管道12。其中,进水腔的腔体高度与盖板厚度一致。进水腔设置有一出水通道,该出水通道分别联通主冲洗管道与辅助冲洗管道。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乐卫浴(佛山)有限公司,未经新乐卫浴(佛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18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