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倾角测量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2334.9 | 申请日: | 201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2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邓勇;毛佳欢;黄继杰;康莹莹;尹洪玉;张之涵;杨耀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主分类号: | G01C9/00 | 分类号: | G01C9/00;G01C9/04 |
代理公司: | 保定市燕赵恒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3121 | 代理人: | 王葶葶 |
地址: | 0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倾角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线路杆塔智能倾角测量仪。
背景技术
由于输电线路杆塔数量大,杆塔倾斜的因数多,范围也比较广,仅靠输电巡线人员的日常检查很难实现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杆塔发生倾斜故障。因此,如何迅速确定杆塔倾斜或塌陷以及提前报警就有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目前国外多采用激光或远红外方式对杆塔进行实时监测,其优点是精度高,缺点是单杆塔设监测装置点多,必须对监测装置单设电力线供电,并且测量精度经常受到气候条件(雾、雨等)影响,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国内多采用人工巡检或巡测,缺点是巡检周期长,精度低,特别是偏远地区或森林地带,对于杆塔缓慢倾斜或塌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倾角测量仪,采用该倾角测量仪对输电线路杆塔进行监测,其可以对杆塔倾角的细微变化做实时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并发给巡线员或者监控中心,及时掌握杆塔的倾斜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智能倾角测量仪,其包括报警器、双轴倾角传感器、单片机1、接口电路1、数据存储器、GPRS通信模块、接口电路2、单片机2、显示器、电压转换模块和电池电源;双轴倾角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口连接单片机1的信号输入端口,单片机1的输入输出端口通过接口电路1连接数据存储器;单片机1的输出端口连接报警器,其两个串口通信端口分别连接单片机2的两个串口通信端口;单片机2的输入输出端口通过接口电路2连接GPRS通信模块,单片机2的输出端口连接显示器;电池电源为报警器、双轴倾角传感器、单片机1、接口电路1、数据存储器、GPRS通信模块、单片机2、显示器提供电源,电池电源通过电压转换模块后为接口电路2提供电源。
上述所述的电池电源可由光伏电池板充电。
上述所述的电池电源为5V电池电源。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方案,双轴倾角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杆塔横向倾斜、纵向倾斜等数据信号传输给单片机1,经单片机1处理后,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器内,超过临界角度进行本地报警,并将数据经两个串口通信端口传输给单片机2,单片机2处理后,给显示器进行本地显示,并通过GPRS通信模块传输给巡线员或者监控中心。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杆塔倾角的细微变化做实时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并通过GPRS无线通讯网络将实时的数据发给巡线员或者监控中心,倾斜角度超过临界值时进行本地报警。本实用新型完成了杆塔倾斜的多参数预警功能,对线路运行人员及时掌握杆塔的运行状况,及时掌握杆塔的倾斜状态,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精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振动能力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电压转换模块U1(型号为MIC29302WU)、高精度双轴倾角传感器U2(型号为SCA100T)、5V电池电源、单片机1 U3(型号为AT89C51)、接口电路1 U4(型号为74HC573)、数据存储器U5(型号为62256)、单片机2 U6(型号为AT89C51)、LCD显示器U7(型号为T6963C)、GPRS通信模块X2和接口电路2 X1(型号为M590)。高精度双轴倾角传感器U2的信号输出端1、4、5脚分别连接单片机1的信号输入端14、12、15脚,单片机1 U3的输入输出端口32、33、34、35、36、37、38、39脚连接接口电路1 U4的输入输出端口9、8、7、6、5、4、3、2脚和数据存储器U5输出输入端口19、20、21、22、23、24、25、26,接口电路1 U4的输入输出端口12、13、14、15、16、17、18、19脚连接数据存储器U5输入输出端口8、7、6、5、4、3、2、1脚;单片机1 U3的输入输出端口21、22、23、24、25、26、27、28脚连接数据存储器U5输入输出端口9、10、11、12、13、14、15、16脚,单片机1 U3的输入输出端口16、17脚分别连接数据存储器U5输入输出端口17、18脚。单片机1 U3的串行接口10、11脚连接单片机2 U6的串行接口11、10脚,还连接接口电路2 X1的串行接口7、8脚,还连接LCD显示器U7的串行接口11、10脚。单片机1 U3的输出端6、7脚分别通过由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电阻R5和发光二极管D3形成的发光电路后连接成一路,然后连接在喇叭的正极,5V电池电源VCC连接喇叭的正极;单片机1 U3的输出端8脚通过电阻R6后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喇叭的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单片机1的晶振脚18、19脚连接晶振电路;电源脚VCC脚连接5V电池电源,重置脚9脚连接由开关SW1、电解电容C12和电阻R8组成的重置电路。单片机2 U6的输入输出端口14脚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接口电路2 X1的开关脚19脚,其集电极通过电阻R13和R9后连接其基极,集电极接地;接口电路2 X1的输入输出端口11、12、13、14脚分别连接GPRS通信模块X2的6、3、2、1脚,接口电路2 X1的输入输出端口14脚通过电阻R7与11脚相连接,并通过电容C14接地。电源VCC连接在电压转换模块U1电源输入脚1、2脚,电压转换模块U1电源输出脚4脚连接接口电路2 X1的电源脚2、3脚,1脚接地。单片机2 U6的输入输出端口1、2、3、4、5、6、7、8脚和中断脚12、13脚分别连接LCD显示器U7的输入输出端口1、2、3、4、5、6、7、8脚和中断脚12、13脚,电源VCC接LCD显示器U7的电源输入脚。单片机2 U6的晶振脚18、19脚连接晶振电路;重置脚9脚接由开关SW2、电解电容C16和电阻R11组成的重置电路;电源VCC接单片机2 U6的电源输入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未经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23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