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压缩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4416.7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1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史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志成 |
主分类号: | F24C3/08 | 分类号: | F24C3/08;F24C3/10;F24C15/10;F23D14/34;F23D14/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压缩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燃气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而仅就民用及商用燃气需求而言,全国数以万计的酒店、宾馆和食堂等每天即需消耗数以万立方计的燃气。但传统的燃气设备普遍存在燃气消耗量大,燃烧效率低,噪音大,环境污染严重,且热能有效利用率低下等缺陷,为此,业界亟待发展出一种新型燃气设备以克服前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燃烧充分,无噪音,无污染、热能有效利用率高等优点的空气压缩燃烧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包括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预混室和风气进气管,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
优选的,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风火盖、束火圈和明火盖均设于该容置槽内。
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以上用于形成喷射涡流的管火代沟,每一管火代沟包括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复数通孔,且通孔之间的间距足以使相邻通孔喷射的火焰连成一线。
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管火代沟,其中分布于内圈的管火代沟环绕束火圈设置,且所述束火圈下部同轴设于风火盖内。
所述风火盖上还设有电子点火针插孔和供明火气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明火气管依次穿过预混室、风火盖与束火圈后,再与明火盖连接。
所述连体炉膛内还设有倒锥形聚能板,所述聚能板下端与预混室上部外壁密封接合,上端与连体炉膛内壁上部密封接合,并且所述聚能板上还分布有复数滤孔,所述连体炉膛下部设有排气口。
所述连体炉膛上端与受热部件的受热面无缝接合。
所述风气进气管设于预混室下方。
所述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中各相邻组件的接合处均采用凸块与凹槽结构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空气压缩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一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3,该空气压缩燃烧器包括连体炉膛4、明火盖1、束火圈2、风火盖3、预混室5和风气进气管6,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
优选的,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风火盖、束火圈和明火盖均设于该容置槽内。
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用于形成喷射涡流的管火代沟31、32,每一管火代沟包括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复数通孔,且通孔之间的间距足以使相邻通孔喷射的火焰连成一线。其中分布于内圈的管火代沟31环绕束火圈设置,且所述束火圈下部同轴设于风火盖内。
所述风火盖上还设有电子点火针插孔和供明火气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明火气管8依次穿过预混室、风火盖与束火圈后,再与明火盖连接。
所述连体炉膛内还设有倒锥形聚能板7,所述聚能板下端与预混室上部外壁密封接合,上端与连体炉膛内壁上部密封接合,并且所述聚能板上还分布有复数滤孔,所述连体炉膛下部设有排气口9(烟道)。
所述连体炉膛上端与受热部件的受热面无缝接合。
所述风气进气管设于预混室下方。
所述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中各相邻组件的接合处均采用凸块与凹槽结构配合。
以下结合各组件的作用对该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1)明火盖,也叫长明火,火种,负责引导和点燃主气的作用,在工作状态下,它始终是保持一种燃烧状态。
(2)束火圈:负责主火在燃烧状态下起到约束火力和拉长火焰的饱满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志成,未经史志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44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