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合金安全门窗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4473.5 | 申请日: | 201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0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李依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宏亮 |
主分类号: | E05B65/08 | 分类号: | E05B6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台州市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安全 门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锁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推拉型铝合金安全门窗锁。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用地的减少,以及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居住的楼座是越来越多,楼房是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楼体的重量越轻越好,铝合金材料也就自然成了大量楼房门窗用料的首选材料,因此,为铝合金门窗配套的铝合金门窗锁自然也就成了建筑装修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铝合金门窗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参见图1:当铝合金门窗锁在锁合后,特别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锁合面磨损及变形,当不按动门窗锁的把柄而用力将铝合金门窗5向开的方向(X方向)推拉时,则铝合框体1上的锁钩2对锁体3在A点产生一个指向与X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该作用力F可分解成通过锁体3的转轴4并指向着力点A的分力F1及垂直于F1的分力F2,分力F1不会使锁体3产生移动,也不会使锁体3产生转动,但是,分力F2却会使锁体3产生绕转轴4的转动,当分力F2大于锁合面的摩擦力时就会使锁体3绕其转轴4转动而脱离锁钩2开锁,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锁合后安全可靠的铝合金门窗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铝合金安全门窗锁,由锁座、锁体、锁钩和紧固件组成,锁座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铝合金门窗的框架上,锁体通过销轴安装在锁座上,并靠弹簧将锁体压紧在准备上锁状态,开锁把手与锁体一体成型,锁钩与铝合金框体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在锁钩和锁体相互锁合的锁合面的头部,分别向对方的锁合面方向凸设有圆滑过度的凸缘。
上述的锁钩与锁体相互锁合的锁合面分别与其与其各自相邻面的夹角均为锐角,也就是说,锁钩、锁体上的锁钩不是直角,而是锐角。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由于锁钩与锁体相互锁合的锁合面的头部设置有凸缘,当锁钩与锁体相互锁合后,互相钩拉住,即便是用力推拉,也不能够使铝合金安全门窗锁开锁,只有当扳动开锁把手开锁后,才能打开门窗,安全可靠。
2、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只需在原来的铝合金门窗锁的锁钩与锁体相互锁合的锁合面的头部设置上圆滑过度的可相互钩拉住的凸缘,仅增加很少的成本,即可使铝合金门窗锁获得很高的安全性能,使结构更趋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铝合金门窗锁结构受力分析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受力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5:铝合金安全门窗锁,由锁座50、锁体20、锁钩101和紧固件组成,锁座5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铝合金门窗的框架60上,锁体20通过销轴30安装在锁座50上,并靠弹簧40将锁体20压紧在准备上锁状态,开锁把手201与锁体20一体成型,锁钩101与铝合金框体10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在锁钩101和锁体20相互锁合的锁合面的头部,分别向对方的锁合面方向凸设有圆滑过度的凸缘1011、202。
上述的锁钩101与锁体20相互锁合的锁合面分别与其与其各自相邻面的夹角均为锐角B1、B2。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受力分析:参见图3-5:由于锁体20的转轴30与锁体20的锁合面与锁体20的着力点的连线跟门窗的运动方向不平行,所以,当不按动门窗锁的把柄201,而用力将铝合金门窗60向开的方向(X方向)推拉时,施加在锁体20上的力在锁钩101上的反作用力P被分解成分力P1和P2,分力P2可使锁体20向开锁的方向转动,但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凸缘1011、202在D点相互拉住,即P2在D点产生的反作用力P3抵消了分力P2,使锁体不会产生转动,从而起到安全门窗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与普通的铝合金门窗锁的安装与使用方法相同,只是在制造时,仅在锁钩101和锁体20相互锁合的锁合面的头部,分别向对方的锁合面方向设置上圆滑过度的凸缘1011、202,以及使锁钩101与锁体20相互锁合的锁合面分别与其各自相邻面的夹角B1、B2设置成锐角,就是为了防止背景技术中使锁体转动的分力F2导致锁体脱离锁钩开锁的情况发生,使铝合金门窗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宏亮,未经李宏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44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