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强化传热管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7293.2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0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梁卫;姚晓春;李军良;王艳华;高岩;王滨;韩见超;邢天福;孙永彬;李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四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42;F28F9/00;F28F13/12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栾淑华 |
地址: | 136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 强化 传热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壳式热交换设备,具体的说是一种强化传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的通用工艺设备。由于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材料选择面广,并能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因而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领域。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是由筒体、管板、封头、冷热介质进出口及筒体内的光管管束与折流板组成。尽管管壳式换热器在热交换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光管管束内的水流及外部气流比较平稳,仍存在换热面积小,传热系数小,而设备体积庞大,投入资金大,换热效率低和能源利用不够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外强化传热管式换热器,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存在换热面积小,传热系数小,设备体积庞大,投入资金大,换热效率低和能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如下所述:该实用新型包括管箱、管板、法兰、接管、换热管、壳体、定距管、鞍座、拉杆,还包括防冲板和支持板,它是将换热管设置成具有内外宽螺旋形结构,且螺旋部位是矩形或梯形的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除具有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能特点:
1、由于换热管采取内外宽螺旋形结构,有效增加了介质的换热面积,并在介质的流动中形成湍流及螺旋流,使管程流体在管内呈三维螺旋运动状态向前流动,且在流速较低时便可达到充分湍流效果,从而克服现有管壳式换热器管程流体界膜传热系数较低的缺点,由管内到管外进一步强化了传热,使换热器在完成同等换热任务情况下更加小型化,显著提高了整体传热性能和换热效率。
2、由于换热管上螺旋部位采取梯形或矩形结构,不仅能减小流体阻力损失,且当介质流经此处将产生较大的涡流,在增加热补偿的同时又能防止管内结垢,确保设备长期运行过程中传热性能的稳定,从而实现高效换热的技术效果。
3、取消了原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折流板,节约了部件,降低了成本,不仅符合国家提倡节能降耗的要求,同时又避免了管壳式换热器由于折流板与换热管的接触,导致设备运行振动造成的泄漏隐患,明显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4、其结构简单合理、性能稳定可靠、适合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内外强化传热管式换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换热管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换热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图3所示的内外强化传热管式换热器由管箱1、管板2、法兰3、接管4、 防冲板5、换热管6、壳体7、支持板8、定距管9、鞍座10、拉杆11为主要部件组成。其中换热管6是个具有内外宽螺旋形结构,且螺旋部位是矩形或梯形的波纹管。换热管6作为最基本的传热元件安装在壳体7内,由支持板8进行夹紧支撑,支持板8由定距管9进行限位,换热管6两端由管板2进行固定,两侧管板2与管箱1相连接,管箱1及壳体7外侧连接接管4及法兰3形成介质进出口,防冲板5设置在壳体7的接管4及法兰3出口处,壳体7外侧底部焊接有鞍座10支撑设备。
工作时,换热管6和壳体7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介质流通通道。两种介质分别在两单独流通通道中流过,通过换热管6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实现换热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四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四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72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