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0901.5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2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为国;刘超;徐奎;马玉梅;彭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37/52 | 分类号: | H01H37/52;H01H37/04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白京萍 |
地址: | 23301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线 抗干扰 温度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的种类繁多、结构也各异,常用的一种温度继电器,其密封焊接质量和可靠性差、环境适应性(如:抗振动、抗冲击等)差,其外壳直接与被保护器件的壳体相接(即温度继电器的一极直接接地),这样,外界的电信号将直接传到静触头、动触头上,对两个触头的电接触状态:通或者断有干扰,影响温度继电器的正常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作可靠的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它包括竖直接线柱、玻璃材料制成的水平绝缘块、上下两端开口的支架、静触头、动触头、碟形双金属片、弹性动簧片、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的外壳;
接线柱的上端有第一接线孔,接线柱的下端穿过绝缘块的中心区域且接线柱的柱体中部与绝缘块熔接,接线柱的下端与静触头焊接,绝缘块置于支架的内腔上部且绝缘块与支架的内腔相熔接,绝缘块的外形与支架的内腔上部形状相配;
外壳的侧壁上部有一水平向外延伸且开有第二接线孔的接线片,支架密封地插装在外壳内,使得外壳、支架、绝缘块、接线柱之间形成一个呈气密级密封状态的腔室;
静触头、动触头、碟形双金属片、弹性动簧片置于所述腔室内,动触头为中部带有一个轴肩的柱体,动簧片通过其上向下延伸的三个支撑爪与外壳的底板上侧接触,动触头的下端与动簧片的中心区域铆接、中部套装并通过轴肩担置双金属片,双金属片与动簧片之间呈非接触状态;
双金属片与支架下端接触,双金属片的弯曲方向,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者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呈非接触状态;
外壳的底板下侧自上而下地依次焊接有陶瓷金属化隔离片、底座,隔离片分别与外壳的底板、底座焊接。
为简洁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引线抗干扰式温度继电器均简称为本继电器。
使用时,通过本继电器的底座与被保护器件的壳体相接,接线柱的上端、接线片通过焊接另外两个引出导线分别与被保护器件的相应电路电连接。
本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碟形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利用其在规定温度下瞬间改变弯曲方向的动作原理,并且在具有张力的弹性动簧片的配合下,使动触头与静触头迅速接触或者非接触,达到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来控制电路。
采用以上的技术方案后,由于外壳的底板下侧自上而下地依次焊接有陶瓷金属化隔离片、底座,隔离片分别与外壳的底板、底座焊接,因此,本继电器的外壳与被保护器件的壳体呈非接触状态,避免了本继电器的一极直接接地,使本继电器具有良好的绝缘耐压性能,这样,外界的电信号将不会传到静触头、动触头上,不会对两个触头的电接触状态:通或者断产生干扰,确保了本继电器动作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外壳的底板与隔离片的截面形式相同;底座的上部为正六边形的块体、下部为制有外螺纹的杆体,块体的外缘超出隔离片一定距离。
正六边形块体的设置,便于通过手工工具(如扳手),将杆体与被保护器件的壳体旋接,使得本继电器安装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支架的上端有一个水平外伸的第一翻边,外壳的上端有一水平外伸的第二翻边,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的截面形式相同,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的厚度之和为0.5毫米,第二翻边与接线片之间形成一隔热槽,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上下叠置后进行激光封焊。
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及隔热槽的相关结构,可很好地满足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之间激光封焊的工艺需要,另外,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的厚度之和为0.5毫米,该厚度与激光的光斑特性相匹配,更加有利于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之间激光焊接时的能量集中,得到良好的焊接后的形态,以提高焊接质量,使焊接后本继电器的密封指标可达到1×10-4Pa·cm3/s。
本继电器是一种能自动断续的控制元件,其输入参量温度达到某一定值时,输出参量便发生跳跃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保护、调节和传递信息等目的。本继电器气密级密封,抗振动性和抗冲击性好,不受电磁场干扰。本继电器的适用领域较广,可广泛应用于军用、民用等各个领域,并且其具有尺寸和质量特别小的特点(质量≤2克),特别适用于航天领域、卫星、飞机发动机和机载雷达系统的温度控制和过热保护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继电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继电器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本继电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0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