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闪光式电热服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8579.0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5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卓仲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卓仲波 |
主分类号: | A41D1/00 | 分类号: | A41D1/00;F21V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光 电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服,尤其是一种闪光式电热服。
背景技术
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穿着衣服的基本目的和作用是保暖,防冻御寒,同时还承担着遮体的功能,不会随意暴露皮肤,防止受到伤害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遮体和取暖,还有美观等很多功能。而在特殊环境下具有特殊功能的衣服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在某些地方加上过于潮湿,天气显得异常寒冷。人们为了保暖,会穿上厚厚的棉服,而这些衣服的保暖效果有限,湿寒会侵入到衣服内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通过生火祛湿或者通过电热毯等方式才能够足够的取暖。而现在的住房条件下,人们都是公寓式住宅楼,没有条件进行生火。另外电热毯也只能在睡觉时才能使用。为此,人们发明了具有电热效果的电热服,希望将电热效果时刻地保持在身体的周围,从而很好地祛温去冷。
目前的电热服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于加热后保持衣服的温度,实现除湿驱寒的功效,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功能,人们在穿衣服时经常发现,在晚上或者光线不好的时候,行驶的车辆很容易撞到行人,造成人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而电热服虽然有保温取暖的作用,但是不能够利用其电能的作用来为衣服提供夜间的安全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好现有技术的问题,弥补现有目前市场上电热服产品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闪光式电热服,包括衣服主体层和电热层,衣服主体层包裹在电热层外部,电热层内部设置有多个电热管,电热管与控制器的端连接,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电源,在衣服主体层的表面分布有多个闪光灯。
优选的,上述电热层还包括包裹在电热管外部的阻燃层。
优选的,上述主体层和电热层之间设置有一绝缘层。
优选的,上述闪光灯与控制器和电源相连接。
优选的,上述控制器中设置有控制电路和保险丝。
优选的,上述衣服主体层的内部设置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服与传统的电热服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光的电热服在电热服的表面分布设置有多个闪光灯,在夜晚或者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利用闪光灯发出的光,可以起到有效的告警作用,以提示行驶的车辆注意行人安全,同时还能够增加衣服的使用乐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衣服主体层;2-电热层;3-电热管;4-控制器;5-电源;6-闪光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闪光式电热服,主体上由衣服主体层1和电热层2构成,衣服主体层1在外,电热层2在内,衣服主体层1包裹在电热层2外部,在电热层2内部设置有多个电热管3,电热管3一般为很细的电热丝组成,同时在衣服内还设置有一控制器4,电热管3与控制器4的一端连接,控制器4中设置有控制电路和保险丝,用于控制电热管3的加热,当温度超过一定时还会自动断电防止事故的发生。为了安全起见,在电热层2还包括包裹在电热管3外部的阻燃层,防止电热管3的温度过高导致衣服的燃烧。同时,在主体层1和电热层2之间设置有一绝缘层,防止漏电。为了节约能源,在衣服主体层1的内部设置有保温层。为了供电,在衣服主体层1内部设置有一电源5,控制器4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电源5,电源5一般由几节干电池组成。
本发明的发明点和创新点在于:在衣服主体层1的表面分布有多个闪光灯6闪光灯6与控制器4和电源5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服与传统的电热服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光式电热服在电热服的表面分布设置有多个闪光灯,在夜晚或者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利用闪光灯发出的光,可以起到有效的告警作用,以提示行驶的车辆注意行人安全,同时还能够增加衣服的使用乐趣。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卓仲波,未经卓仲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85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