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落水集装箱的应急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9386.7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2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孙世锐;李树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世锐 |
主分类号: | B65D90/00 | 分类号: | B65D9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落水 集装箱 应急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落水集装箱的应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海洋港口船舶流量呈直线上升,巨大的船舶流量给我们带来经济实惠的同时,也给海上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集装箱船舶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逐渐成为海上交通运输的主力船型。而海上集装箱船舶碰撞、搁浅的事故也时有发生,集装箱落水后如不能及时处理将对海上交通安全及海洋环境造成很大威胁。集装箱落水后通常呈现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没。处于漂浮、悬浮状态的集装箱若不能及时打捞处理,随着集装箱水密性的丧失最终也将沉入海底,而且由于海水腐蚀,当集装箱水密性丧失后,一旦装载有危险品,将会发生泄漏,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而处于漂浮、悬浮状态及浅水区的沉没箱体,一旦与过往船只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且呈悬浮状态的集装箱及沉没集装箱若未能及时标示,将给后续打捞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目前国际惯用做法是使用扫海工具进行大面积扫海搜寻,发现落水集装箱后安排蛙人下水绑扎,对落水集装箱进行标识,然后再使用打捞起重船打捞。而由于有些港口潮汐时间不同,集装箱落水后随潮水漂移方向较难判断,这又增大了扫海的范围和难度,故在集装箱落水后应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标识,一方面避免过往船只触碰到集装箱发生事故,另一方面也为后序的打捞工作作好铺垫。目前没有可靠、方便的工具可以对落水集装箱进行应急标识,拖带,只能凭借蛙人下水绑扎,而这样又难以保障蛙人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落水集装箱的应急处理装置,采用此装置能对落水集装箱进行第一时间的标识、拖带,保障航运安全,也方便后序的打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落水集装箱的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可固定于所述落水集装箱上的钩头以及与所述钩头配合用于拖拽落水集装箱的绳索,还包括一可远距离操作所述钩头的支撑杆以及设于所述钩头上与所述支撑杆连接,且可调节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钩头相对角度的角度调节器。
具体地,所述钩头具有可钩设于所述落水集装箱角孔上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的一边缘内侧铰接一弹性挡片,所述开口端的另一相对边缘内侧设有可供所述弹性挡片向开口端外侧旋转时卡止的卡口。
具体地,所述开口端的夹角范围为30°~40°。
优选地,所述开口端的夹角范围为35°。
具体地,所述角度调节器包括铰接于所述钩头一边缘外侧上且可供所述支撑杆插入的套筒以及设于所述钩头一边缘外侧上的滑轨,所述套筒上设有铰接旋转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并可锁紧于所述滑轨内的锁紧销。
具体地,所述套筒铰接转动时与所述钩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120°。
具体地,所述滑轨由一金属条于中部对折形成弧形槽,所述锁紧销穿过所述弧形槽伸入所述套筒内。
具体地,所述钩头由一钢筋弯折形成,所述钢筋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的开口端,所述钢筋的另一端弯折形成一可供所述绳索穿过固定之绳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U形连接扣,所述U形连接扣的弯折端套设于所述绳孔上,所述U形连接扣的开口端横向穿设一连接销,所述绳索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销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急处理装置,通过设置角度调节器来调节支撑杆与钩头之间的角度,从而可方便、快速地固定于不同落水状态的集装箱上,从而可对落水集装箱进行标识、拖带,不仅尽量避免无标识情况下与过往般只发生触碰,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利用操作杆进行操作即可,不需进入水中操作,也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落水集装箱的应急处理装置中钩头与角度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钩头与角度调节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U形连接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装箱落水状态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装箱落水状态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世锐,未经孙世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93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拍照互动方法及移动智能终端
- 下一篇:金属镀覆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