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转向垂臂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9678.0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自军;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十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20 | 分类号: | B62D7/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3 | 代理人: | 杨敏 |
地址: | 44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转向垂臂。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垂臂是汽车转向系统中重要的传力部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汽车的性能及驾驶员的安全。通常采用合金钢锻造制作,现有产品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设计不尽合理,整体结构较为厚重,重量比较大,成本高。
汽车转向垂臂同时也是运动准确传递的控制部件,为达到较高的系统刚度及精确的转向控制,对稳固性要求很高。目前采用的结构,实际使用过程中常有转向垂臂松旷的问题反馈。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有的汽车转向垂臂进一步完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汽车转向垂臂重量大、成本高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重量较轻、成本较低的汽车转向垂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上述的汽车转向垂臂,包括基部、分别位于所述基部两端的第一锥孔和第二锥孔;所述基部的一端较另一端大,且自中部弯折后再平行伸出;所述基部两端设有凸台,所述凸台自所述基部的长度端面向外凸伸;所述第一锥孔和第二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基部长度方向垂直,并贯穿所述凸台。
所述的汽车转向垂臂,其中:所述凸台自所述基部的相对两长度端面分别向外凸伸同等高度。所述凸台自该长度端面凸伸的高度为5 mm。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由于两端部的凸台设计,垂臂沿厚度方向上下各减薄5mm(共减厚10mm),垂臂的质量由6.957Kg降低为5.385kg,减重可达20%且工艺可行性较高;转向垂臂应力由132Mpa增加到187Mpa,增加了41.7%,最大值为187MPa,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安全系数近似为3,不会产生塑形变形;转向垂臂最大位移由0.28mm加大到0.5mm,增加了78.6%,考虑原变形位移较小,最大位移值仍在设计范围内。因此,在不改变原有装配关系的情况下,相当于现有的转向垂臂,本实用新型的转向垂臂的基部厚度相对较薄,从而使得整体重量减轻,材料得以节省,成本降低,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转向垂臂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转向垂臂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包括基部1、分别位于基部1两端的第一锥孔2和第二锥孔3。
基部1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车辆等进行不同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基部1的形状如图5所示;
基部1的一端11较另一端12大,且自靠近该另一端12处弯折后再平行伸出;基部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
第一凸台13自基部1的长度端面15、16分别向外凸伸,第二凸台14亦自基部1的长度端面15、16分别向外凸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均凸伸出同等高度,该同等高度为5mm,即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凸伸出长度端面15的高度为5mm,同时凸伸出长度端面16的高度亦为5mm。
第一锥孔2的中心线与基部1的长度方向垂直,并贯穿第一凸台13;
第二锥孔3的中心线与基部1的长度方向垂直,并贯穿第二凸台14。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由于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的设计,使该垂臂的基部1在沿厚度方向可以上下均匀减薄,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与此同时减少了材料用量,降低了成本;如本实施例中基部1上下各减薄5mm,共减厚10mm后的各项性能指标如下:
1、垂臂的质量由6.957Kg降低为5.385kg,减重达20%,且工艺可行性较高;
2、转向垂臂应力由132Mpa增加到187Mpa,增加了41.7%,最大值为187MPa,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安全系数近似为3,不会产生塑形变形;
3、转向垂臂最大位移由0.28mm加大到0.5mm,增加了78.6%,考虑原变形位移较小,最大位移值仍在设计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垂臂,在不改变原有装配关系的情况下,相对于现有技术,基部厚度较薄,从而使得整体重量减轻,材料得以节省,成本降低,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十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十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96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中柱下装饰板
- 下一篇:具有二次保护功能的转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