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2834.9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2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赵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蓝亚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兰州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杜澄心;张亚军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造换热器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用于冷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过程工业,如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长期以来管壳式热交换器一直作为非标产品来组织生产,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目前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所限,不能应用于小温差的工况下,给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带来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提高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化生产、提高温度效率、提高传热能力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两侧分别安装的管程管箱与壳程管箱、两侧的管程管箱与壳程管箱上设的热冷流体进口、热冷流体出口和传热管管束;所述管束中的换热管由基管、外展翅片组成,所述外展翅片等分基管外壁分布,外展翅片沿基管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所述传热管通过外展翅片两两相连,形成平行于基管通径的传热管程通道,构成模块化的板束;由翅片相互接触形成壳程流道的结构;所述管程与壳程的流体为纯逆流布置。
所述的传热管通过外展翅片两两相连,形成正三角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的传热元件设计、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将不同领域的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化,并采用纯逆流的方式安排冷热流道,实现小温差传热,提高温度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装图。
图2为传热管的正三角形传热单元示意图。
图3为传热管的正六边形传热单元示意图。
图4为正三角形传热单元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步骤为采用预成形的方法将传热管制造成可两两组合的传热元件,其两两组合可形成平行于传热管的流道,其组合后传热元件相互支撑,提高了管束的刚性。模块化的传热单元是由多个传热元件组成,如图2所示,每一个传热单元均是一个独立整体,并设计成标准的系列,传热单元之间有相互的连接结构,保证传热单元之间的组装的可靠。每个传热单元的数量可多可少,每一台管壳式换热器中的传热单元可多可少。传热元件组成传热单元,即管束。可以按图2-图4所示的正三角形排列,也可按照其他的排列方式进行组合。
具体的结构参见图1,一种组合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5、壳体5两侧分别安装的管程管箱1与壳程管箱2、两侧的管程管箱1与壳程管箱2上设的热冷流体进口A1、B1、热冷流体出口A2、B2和传热管管束;所述管束中的换热管由基管3、外展翅片4组成,所述外展翅片4等分基管外壁分布,外展翅片4沿基管3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所述传热管3通过外展翅片4两两相连,形成平行于基管3通径的传热管程A通道,构成模块化的板束;由翅片4相互接触形成壳程流道B的结构;所述管程与壳程的流体为纯逆流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蓝亚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兰州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未经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蓝亚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兰州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28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换向运行热交换系统
- 下一篇:壁附导热纤维表面式凝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