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4294.8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4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金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凯新瑞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4 | 分类号: | B32B9/04;B32B2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殷齐齐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双面 导电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
背景技术
采用磁控溅射低温成膜技术,在玻璃面镀制ITO透明导电膜,已经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产品已经在电子通讯领域,透明隔热领域等广泛应用。如我们常见的LCD显示屏、触摸屏、玻璃窗隔热膜等产品。
在玻璃面镀上ITO导电层,工艺上较容易实现,一般的ITO生产厂家都能开发生产,产品首先在电容式触摸屏的sensor上取得成功应用,由于基板是玻璃材质,可以实现300℃以上的ITO成膜,因此产品透过率高,可以满足sensor等产品对透过率的要求。
玻璃基板的双面ITO,主要问题是玻璃基板太厚且重,无法满足很多电子产品“轻”“薄”化的要求,另外玻璃容易脆裂,再次加工性能不好。因此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即轻又薄的透明双面导电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透易于再次加工的明双面导电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ITO层;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远离光学膜的面。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的厚度在0.05mm至2.0mm之间。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还均包括一个功能层,且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远离所述光学膜的一面;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或调色层、或增加附着力层。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镀层;所述功能层是湿镀层或干镀层。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是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形成的干镀层;或所述功能层是增加附着力层,是氧化铝或氧化铬干镀层。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化增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所述光学膜是厚度在0.05mm至2.0mm之间且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的塑胶片材;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和一个增透层,并且硬化增附层位于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的内面,所述内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与光学膜相接确并互相吸附的面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法镀膜或涂布的膜层;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还均包括一个功能层,且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远离所述光学膜的一面;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或调色层、或增加附着力层;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镀层;所述功能层是湿镀层或干镀层;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是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形成的干镀层;或所述功能层是增加附着力层,是氧化铝或氧化铬干镀层;所述的硬化增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
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ITO层是低温成膜的ITO层。
本实用新型的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ITO层;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光学膜的两面通过过度层均设置ITO层,具有即轻又薄、透明,并且易于加工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凯新瑞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凯新瑞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42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除A柱视野盲区的显像装置
- 下一篇:重型矿用自缷车车架扭力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