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的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6762.5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0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周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永润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02 | 分类号: | B01J8/02;C10G49/00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戚秋鹏 |
地址: | 31514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化工领域普遍采用的小型试验装置中,一般所使用的滴流床加氢反应器是将氢气和液体原料油的气液混合物流,经进油管线,由反应器上端盖、散热棒中心直接进入预热段,预热段中装有瓷环或瓷球;然后混合物料再进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段进行加氢反应。这样,由于初始进料物流分布不够均匀,因而进入反应床层的物流容易在其中形成沟流或壁流,造成物流在催化剂床层内分布不均匀,致使反应床层的局部反应剧烈,这样催化剂容易积炭和结焦,使反应床层形成差压。当差压严重时,就无法保证加氢装置的正常运转,更无法正确地考察出催化剂的正常活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反应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原料进入催化剂层由于进料不均匀形成的沟流及壁流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催化剂局部反应剧烈的现象,催化剂的积炭和结焦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反应器,包括:反应器上盖、上盖加强套、反应器筒体、上盖散热棒、反应器出口管、下盖散热棒、反应器下盖,在反应器筒体内设置了进料分配管和分配盘;反应器上端设有上盖加强套与反应器筒体以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反应器上盖纵向设有中心通孔,反应器上盖纵向内侧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与设有中心孔的上盖散热棒上端相连,上盖散热棒下端采 用螺纹连接方式与设有横向十字孔的进料分配管相连,进料分配管的下端与分配盘之间采用螺纹方式或焊接方式连接,分配盘上设置小孔,反应器下端设有下盖加强套与反应器筒体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反应器下盖内侧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与开有通孔的下盖散热棒下端连接,反应器出口管设置在反应器下部,分配盘上设置的小孔的孔径为2mm。
进一步,进料分配管中心孔孔径为5mm,横向十字孔孔径均为3mm,进料分配管横向十字孔中心距离分配盘79m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的反应器,当气体和液体物料混合后,进入反应器能够通过进料分配管横向十字孔分散物流,流到分配盘上经过分配盘小孔分散后,再向下流动,实现了物料均匀分布,物流经过分配盘分布后,经过装有瓷环或瓷球的预热段到装有催化剂的反应段进行反应。这样就实现了初始进料的均匀分配,避免了原料进入催化剂层由于进料不均匀形成的沟流及壁流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催化剂局部反应剧烈的现象,有效地抑制了催化剂的积炭和结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的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进料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分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加氢反应器筒体采用不锈钢材质, 用上盖连接螺母2将反应器上盖1与反应器上盖加强套4相连,反应器上盖1中设有密封槽,将反应器上盖密封圈3置于槽内。上盖加强套4与反应器筒体5焊接在一起,根据密封原理,当反应器内充入压力后,在压力作用下上盖密封圈3移至沟槽的一边封闭了密封间隙,起到密封反应系统的作用,所用的上盖密封圈可以为橡胶“O”型环。反应器上盖1纵向设有中心通孔,反应器上盖1纵向内侧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与设有中心孔的上盖散热棒6上端相连,反应器上盖散热棒6起降低密封处温度作用。上盖散热棒6下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与设有横向十字孔的进料分配管7上端相连,进料分配管7中心孔孔径为5mm,横向十字孔孔径均为3mm,进料分配管横向十字孔中心距离分配盘为79mm。进料分配管7下端与分配盘8之间采用螺纹方式或焊接方式连接。分配盘环向分布两排小孔每排8个,按45°角排列,孔径为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永润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永润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67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