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9941.4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2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高渊;姚天舜;鞠文棋;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协润精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1/12 | 分类号: | B23Q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3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龙门 加工 中心 滑枕接 油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零件的结构越加复杂和精巧,追求在一次装夹下完成零件的全部加工是制造发展的总趋势。近几年,世界机床市场的需求从简易型、普及型不断向高速、复合、智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尤其在能源、航天、汽车、交通、军工五大行业中多面加工技术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机床加工技术高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多面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能量。对于定梁数控龙门镗铣床而言,要想在一次装夹下实现多个工序、多面加工,方法是主轴头加装附件头,如直角头铣头、延伸头、扁铣头等,附件头又可以分为手动附件头与自动附件头。机床各移动部件处需添加稀油润滑,而这个废油的回收以往是和切削液混合后进行的,时间长了,切削液被污染,既不利于环保,也不利于切削液的再利用。滑枕处润滑油废油如不收集,在加工模具行业零件时,滴到被加工的零件上,会污染零件,造成损失。目前,在工业生产中,都是利用一种接油盘来完成废油的回收。但是对于多面加工的机床,由于手动附件头与自动附件头的结构不一样,安装时的接口也不一致,附件头又有一定重量,加上要有一定的安装精度的要求,设计一种能达到上述要求、使用方便、结构可靠的接油盘,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接油盘在收集废油的基础上无法兼具安装自动附件头和手动附件头的功能,无法满足机床的多面加工的 需要,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用于安装附件头,所述接油盘中心具有用于与主轴装配的主轴孔,所述主轴孔外围周向设置有四个自动附件头接口,所述自动附件头接口内设置有用于拉紧自动附件头的自动拉头油缸,所述自动附件头接口外围、位于接油盘顶角处周向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手动附件头的手动附件头接口,所述接油盘一端还设置有用于收集废油的废油收集箱。
为了连接和固定手动附件头,所述手动附件头接口为螺纹孔。
为了观察废油收集箱的收集情况和排出废油,所述废油收集箱在顶端设置有用于观察废油收集程度的窥油孔,废油收集箱的底端设置有放油孔,所述窥油孔处安装有透明油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解决了由于自动附件头和手动附件头结构不一样,接口不一致带来的安装不便的问题,具有安装各种附件头的功能,安装方便,结构可靠,并且能有效的收集废油,防止零件和切削液被污染,从而降低了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的废油收集箱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的废油收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轴孔,2、自动附件头接口,3、手动附件头接口,4、废油收集箱,5、窥油孔,6、放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龙门加工中心的滑枕接油盘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安装附件头,接油盘中心具有用于与主轴装配的主轴孔1,主轴孔1外围周向设置有四个自动附件头接口2,自动附件头接口2内设置有用于拉紧自动附件头的自动拉头油缸,自动附件头接口2外围、位于接油盘顶角处周向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手动附件头的手动附件头接口3,接油盘一端还设置有用于收集废油的废油收集箱4。手动附件头接口3为螺纹孔,废油收集箱4在顶端设置有用于观察废油收集程度的窥油孔5,废油收集箱4的底端设置有放油孔6,窥油孔5处安装有透明油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协润精机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协润精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99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