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0046.4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8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兆;陈昀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62 | 分类号: | H01R12/6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金利琴 |
地址: | 215217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新型是有关一种连接结构,且特别有关一种应用于电路板与软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体积与重量越来越轻薄,例如液晶电视、平板计算机与无智能型手机等。因此,对于电子产品内部的讯号传输方面,软性电路板的应用已越来越多,使软性电路板与电路板之连接结构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图1已知连接结构100的俯视图。如图所示,电路板110具有零件区118、穿孔112、第一接点114与第一标记116。第一标记116紧邻于第一接点114。软性电路板120具有第二标记122与第二接点124,且第二标记122紧邻于第二接点124。在组合时,软性电路板120藉由第二标记122与位于电路板110的第一标记116相叠合来定位软性电路板120的位置,使第二接点124与第一接点114相接触。接着,再利用异方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将软性电路板120固定于电路板110上。另一方面,电路板110可由穿孔112(例如螺丝孔)与固定组件(例如螺丝)设置于一承载座(例如机壳)上。
也就是说,穿孔112仅具有固定电路板110与接地的功能。连接结构100需利用第一标记116、第二标记122与导电胶材使讯号导通,而增加接合材料的成本。此外,软性电路板120与电路板110的相对位置易因不同的作业人员而产生位移误差,使讯号易发生异常。再者,连接结构100需待软性电路板120由导电胶材结合于电路板110后才可验证电气特性,不仅易造成测试时间的浪费,若讯号有异也不易拆卸软性电路板120来重新调整位置。
发明内容
本新型的一技术实施例为一种连接结构。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连接结构包含电路板、至少一软性电路板、补强板与固定组件。电路板具有第一穿孔与至少一第一接点紧邻于第一穿孔,且第一穿孔与电路板的边缘相距第一距离。软性电路板具有第二穿孔与至少一第二接点紧邻于第二穿孔。第二穿孔大致对齐于第一穿孔,且第二接点大致对齐于第一接点。补强板位于软性电路板上,用以抵靠电路板。补强板与第二穿孔相距第二距离,且第二距离大致等于第一距离。固定组件耦合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用以固定软性电路板于电路板上,使第一接点接触第二接点。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第一接点与第二接点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接点围绕第一穿孔,第二接点围绕第二穿孔。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电路板具有第一接地端与第二接地端,且第一接地端形成于第一穿孔中,第二接地端形成于第一接点的相反侧。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软性电路板具有第三接地端形成于第二穿孔中,当固定组件耦合于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时,固定组件接触第一接地端、第二接地端与第三接地端。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固定组件包含螺丝与螺帽。螺丝贯穿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螺帽囓合于螺丝。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连接结构更包含承载座位于电路板与螺帽之间。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固定组件更包含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第一垫片位于螺丝的头部与软性电路板之间。第二垫片位于承载座与螺帽之间。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软性电路板包含静电防护膜形成于第二接点的相反侧,且接触第一垫片。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软性电路板的数量为二且分别位于电路板的相反两侧,电路板具有第一接地端形成于第一穿孔中,每一软性电路板具有第三接地端形成于第二穿孔中。当固定组件耦合于第一穿孔与二第二穿孔时,固定组件接触第一接地端与二第三接地端。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固定组件包含螺丝与螺帽。螺丝贯穿第一穿孔与二第二穿孔。螺帽囓合于螺丝。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连接结构,更包含承载座位于螺帽与邻近螺帽的软性电路板之间。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固定组件更包含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第一垫片位于螺丝的头部与邻近螺丝的头部的软性电路板之间。第二垫片位于承载座与螺帽之间。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每一软性电路板包含静电防护膜形成于第二接点的相反侧,且接触第一垫片或承载座。
在本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其中上述静电防护膜包含铜箔或屏蔽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00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