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线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3994.3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4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Q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3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领域。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00980000071.9号专利申请的图16至图18揭示了一种天线连接装置,包括平板形的基部、及自基部一端折弯后反向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末端弯折形成有接触部,所述基部位于接触部下方的位置上弯折形成抵顶部,所述接触部在受到向下挤压的情况下会抵接在基部的抵顶部上。
在使用上述天线连接装置时,所述接触部受压后抵接在基部的抵顶部上时属于硬干涉,如果过度推挤接触部,因受到抵顶部的支撑则可能造成对抵顶部的损坏,影响产品性能。另外,由于天线连接装置的尺寸非常之小,所述基部上的抵顶部需要进行多次折弯工艺,造成制造上的麻烦,增加了制造难度与产品不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可靠弹性力且不易损坏的天线连接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连接装置,包括板状基部、自基部一端反向折弯形成的拉紧部、及自拉紧部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拉紧部末端延伸形成的水平部、自水平部末端朝向板状基部斜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倾斜部、自第一倾斜部末端再朝向远离板状基部的方向斜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倾斜部、形成于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之间的抵顶部、及形成于第二倾斜部末端的接触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天线连接装置天线连接装置在接触部与水平部之间设置可以与板状基部抵接的抵顶部来解决天线连接装置弹性力不足的问题,避免了现有技术容易造成天线连接装置容易损坏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线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线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天线连接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连接装置包括板状基部10、自基部10一端反向折弯形成的拉紧部11、及自拉紧部11延伸形成的弹性臂12。所述弹性臂12包括自拉紧部11且大致与板状基部10平行延伸形成的水平部121、自水平部121末端朝向板状基部10斜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倾斜部123、自第一倾斜部123末端再朝向远离板状基部10的方向斜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倾斜部124、形成于第一倾斜部123与第二倾斜部124之间的抵顶部122、及形成于第二倾斜部124末端的接触部125,所述接触部125末端斜向下弯折。所述抵顶部122与板状基部1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水平部121与板状基部10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所述第二倾斜部124的长度远大于第一倾斜部123的长度,即所述接触部125的水平高度大于所述水平部121的水平高度。
请进一步参阅图 3所示,当所述对接装置(未图示)的抵触部2开始向下挤压接触部125时,将受到支点为拉紧部11的弹性力F1,力臂为支点拉紧部11距离接触部122的长度并定义为L1。当所述抵触部2继续向下挤压所述接触部125,所述位于水平部121与接触部125之间的抵顶部122将抵顶在板状基部10上,此时,接触部122还将受到支点为抵顶部122的弹性力F2,力臂为支点抵顶部122距离接触部125的长度且定义为L2,L2的长度远小于L1的长度,即弹性力F2大于弹性力F1。如此,在接触部125受到挤压后,在拉紧部11弹性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再提供以抵顶部122为支点的弹性力给接触部125。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连接装置在接触部125与水平部121之间设置可以与板状基部10抵接的抵顶部122来解决天线连接装置弹性力不足的问题,避免了现有技术容易造成天线连接装置容易损坏的缺陷;且本天线连接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39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连接器接头
- 下一篇:新型空气能热水器水箱进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