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4553.5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7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孔凡营;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1/04 | 分类号: | E04H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层 楼中楼 住宅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住宅。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大中户型住宅都是单层住宅,人们感觉有些单调,而且客厅太矮,有压抑之感,同时,会客、睡眠和学习三者之间难免互不干扰,进一步降低了生活质量。复式住宅、跃层住宅等楼中楼住宅解决了单层住宅的单调问题,复式住宅还解决了客厅压抑感问题,颇受人们欢迎,然而,会客、睡眠和学习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消除住宅中会客、睡眠和学习之间的互相干扰,设计出高舒适性住宅,技术方案如下:
1、把住宅分为三个区,即进餐待客区、睡眠休息区和学习健身区,这三个区分别位于不同平面上。
2、把住宅设计成三层即下层、中层和上层,通过户内楼梯连接。下层为睡眠休息区(或者说是卧室区),布置主卧室、儿童房、老人房及卫生间;中层为进餐待客区,布置厨房、餐厅、客厅以及卫生间;上层为学习健身区,布置书房、健身台及卫生间,见图1、图2、图3和图4。
3、户门设在中层,上层和下层不设户门,见图3、图2和图4。
4、设置户内楼梯A和户内楼梯B,从中层进入上层和下层,见图1、图2、图3和图4。
5、下层层高等于或者稍低于住宅建筑标准层高,上层层高低于住宅建筑标准层高,中层的餐厅、厨房和卫生间具有相同层高,层高低于住宅建筑标准层高;中层的客厅占用两层楼房,其层高为餐厅层高与上层层高之和,见图3和图4。
6、主卧室、儿童房和客厅布置在向阳面,老人房、书房、厨房和卫生间布置在背阴面,餐厅位于整套住宅中央,见图2、图3和图4。
7、餐厅的正上方是健身台,正下方是起居室,三者上下对齐,建筑面积相等,见图3、图4和图2。
8、下层、中层和上层都有卫生间,这三个卫生间上下对齐,建筑面积相等,紧靠公共楼梯间布置,见图2、图3和图4。
6、下层的老人房、中层的厨房和上层的书房,其建筑面积相等,上下对齐布置,见图2、图3和图4。
10、主卧室与儿童房之分隔墙为装修隔墙如龙骨纸面石膏板墙等,见图2。
本申请取名为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
本申请的积极效果是:
(1)会客、睡眠和学习互不干扰
由于客厅、主卧室(还有儿童房、老人房)和书房分别位于中层、下层和上层,属于不同的楼层,因此消除了会客、睡眠和学习三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
(2)客厅压抑感消除
由于客厅占用两层楼房,空间大,因此消除了压抑感,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
(3)楼板噪声干扰消除
人在睡眠期间,楼板噪声干扰令人痛苦,很难解决,时常引发邻里纠纷,影响和睦。本发明中主卧室、儿童房和老人房都在下层,其上面是自家的客厅、餐厅和厨房,因此,睡眠休息时不会受到楼上邻居楼板噪声的干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在书房学习时,楼上邻居客厅地板噪声会降低学习效率,令人烦躁。本申请中书房的正上方是楼上邻居的老人房,因此,学习时不会受到楼板噪声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结构图,图2是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下层平面图,图3是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中层平面图,图4是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上层平面图,图中:
1——下层;2——中层;3——上层;4——户内楼梯A;5——户内楼梯B;11——起居室;12——主卧室;13——下层景观阳台;15——儿童房;16——装修隔墙;18——老人房;19——下层卫生间;21——户门;22——餐厅;23——客厅;25——中层景观阳台;26——户内楼梯B洞口;27——厨房;28——中层卫生间;31——上层卫生间;32——健身台;33——客厅上空;34——户内楼梯A洞口;35——书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实例是一幢高层住宅楼,坐北朝南,一梯三户,东西各一户,朝南一户,都是一种三层型楼中楼住宅,下面以东户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住宅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住宅分为上层3、中层2和下层1共三层,通过户内楼梯A4和户内楼梯B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45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