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器副线脱除草酸二甲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7429.4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3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段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1/20 | 分类号: | C07C31/20;C07C29/76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232038 安徽省淮南市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二醇 生产 加氢 反应器 脱除 草酸 二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在工业化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过程停车、紧急停车及非正常生产状态下,防止草酸二甲酯带入加氢反应器及后续精制系统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煤制乙二醇工业生产工艺主要分两步:
一、酯化和羰化反应:
2CH3OH+N2O3=2CH3ONO+H2O
2CO+2CH3ONO=(COOCH3)2+2NO
二、加氢反应:
(COOCH3)2+4H2=(CH2OH)2+2CH3OH
草酸二甲酯的物理性质:透明无色至微黄色液体,能溶于醇和醚。微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分解。
相对密度:1.1479(54℃)
熔 点:54℃
沸 点:163~164℃(0.101MPa)
现有工艺技术情况及存在的缺点:
由图1可看出,在现有的工艺技术状况下,草酸二甲酯在加热器加热至150℃后,与高纯氢气形成混合气体经主线阀Q1、加氢反应预热器后进入加氢反应器生成乙二醇。正常生产情况下,主线阀Q1打开,副线阀Q2关闭。生产非正常状况及系统停车、紧急停车情况下,现有煤制乙二醇工艺目前采取下面两种方法:
一、没有加氢反应器副线,混合气由草酸二甲酯加热器经加氢反应预热器进入加氢反应器,这种工艺路线所造成的后果是,混合器中的草酸二甲酯会在加氢催化器上凝结,使得加氢催化剂活性大幅下降,并且草酸二甲酯会经过冷凝后带入到后续的精制系统,而成品乙二醇中一旦含有草酸二甲酯将对乙二醇产品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乙二醇的色度及紫外透光率等指标。
二、如图1所示,有加氢反应器副线的情况,生产非正常状况及系统停车、紧急停车情况下,则采取关闭主线阀Q1,打开副线阀Q2的方法,甲醇与草酸二甲酯混合气虽然可不经过加氢反应器,但仍可由冷凝器进入到后续精制系统,同样对乙二醇产品造成影响,同时在正常生产中,加氢反应器副线上的球阀Q2一旦发生内漏,无法完全关闭,将使得大量的混合气经Q2进入到精制系统,对乙二醇产品质量及后续装置设备带来严重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在工业化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过程停车、紧急停车及非正常生产状态下,防止草酸二甲酯带入加氢反应器及后续精制系统的装置。
一种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器副线脱除草酸二甲酯装置,其是在加氢反应器副线中加入一个吸收槽,槽内装有外界来的精甲醇。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其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包括草酸二甲酯加热器,加氢反应预热器,加氢反应器,冷凝器,和吸收槽;所述草酸二甲酯加热器有草酸二甲酯进口和氢气进口,两气混合后经阀门控制进入加氢反应预热器,预热后进入加氢反应器,反应完后进入冷凝器,此为加氢反应器主线;加氢反应器副线为在草酸二甲酯加热器之后,通过阀门连接装有精甲醇的吸收槽的进口,吸收槽的出口经阀门连接在加氢反应器的出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工业化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过程停车、紧急停车及非正常生产状态下,可以通过副线上的吸收槽及时将草酸二甲酯吸收回收再利用,有效防止草酸二甲酯带入加氢反应器及后续精制系统的装置。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结合以下实施例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煤制乙二醇生产中加氢反应器副线脱除草酸二甲酯装置,包括草酸二甲酯加热器1,加氢反应预热器2,加氢反应器3,冷凝器4,和吸收槽5;草酸二甲酯加热器1有草酸二甲酯进口和氢气进口,两气混合后经阀门Q1控制进入加氢反应预热器2,预热后进入加氢反应器3,反应完后进入冷凝器4,此为加氢反应器主线;加氢反应器副线为在草酸二甲酯加热器1之后,通过阀门Q2连接装有精甲醇的吸收槽5的进口,吸收槽5的出口经阀门Q3连接在加氢反应器3的出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74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